您的位置:首页 >环保 >

写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致敬大地上的星火

时间:2022-06-01 11:22:31 来源:西北院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是属于科技工作者的节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企业要壮大、要长青,就一定要突出创新赋能,锻造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

这是西北院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发展命题和必须扛起的使命责任。

中国科协于日前发布《大地上的星火》宣传片,致敬每一位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于西北院而言,唯有星火汇聚,才能闪耀科技强企梦。建院70余年来,西北院科技工作者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不断向专业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国家的前途就是你的前途,国家的需要就是你的需要”——西北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石瑞芳始终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石瑞芳为中国的水电站设计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刘家峡水电站排沙孔设计,龙羊峡、刘家峡水库防洪问题解决,李家峡水电站的双排机组设计创新等等都给我国在黄河上建立水电站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节省了巨大的投资、缩短了很多工期,为国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效益。

刘家峡工程伊始,完全按照苏联专家意见,初设并未考虑黄河泥沙含量高的特点,水电站遇到的第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坝内排沙通道的设置。时值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陆续撤出中国,泥沙沉积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解决。石瑞芳彼时还是水工组组长,承受着巨大压力。为了找到解决途径,他多方请教技术专家,夜以继日做实验,反复研究三门峡因泥沙问题导致出现严重后果的经验教训,与同事们共商对策,最终提出了“在坝内专门设置排沙底孔,以使沉积的泥沙能够随着水流及时排走”的可行性方案。以后多年的运行实践,证明了方案的可靠。

1974年12月,命运多舛的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并蓄水发电。这座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成为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在当时创造出多项全国第一,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

此后,受中国工程院委托,石瑞芳完成了《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研究》等著作。引领学科前沿发展,石瑞芳步履不停,无愧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称号。

擦亮科技创新底色

“世界风口”,甘肃玉门。茫茫戈壁荒滩,数不清的白色风机高高矗立,蓝天白云下的“风机森林”令人炫目。

在这风机林立的千万千瓦风电基地,有4台高56米的丹麦风机在其中欢快起舞,她们虽身材矮小,但不甘落后,奋力追赶,被玉门人亲切地称为“四小天鹅”,迄今为止已工作了24年。

“‘四小天鹅’的名字不是我们起的,是当地老百姓自己叫响的,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我们听到后也非常高兴。”参与当时设计、监理的西北院原副总工董德兰自豪地说。“1997年6月6号,当它成功并网发电时,我将消息传回西安,南门办公楼即贴出了用毛笔写的‘祝贺发电’的大红喜报,我们西北院设计的第一座风电场发电了。”

“做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科研。”董德兰早上五六点起床,考虑全天的研究计划;开会间隙或出差路上,打开电脑就进入工作模式,坚持每个报告、每个章节、每个图纸亲自过目,第二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当面与设计人员逐条交代如何修改……几十年来,她先后参加、主设和主持了甘肃玉门、瓜州、宁夏贺兰山、新疆小草湖、吉林洮北、河北张北坝头风电场等数十项风电工程设计;我国规划的7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由她主持完成了规划设计工作的就有3个。其中由她主持设计的吉林洮北一期风电场工程项目荣获2007年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在董德兰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西北院的风电设计水平大幅提高,风电项目遍及全国10余个省区,业绩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历经磨砺,科研之花更加绚丽,董德兰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首届全国勘察设计最美女设计师,成为业界知名风电专家。

瞄准前沿真抓实干

今年五一前夕,西北院举行欢迎仪式,以简朴而又隆重的形式,热烈欢迎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的王明疆载誉归来。

参加工作28年来,王明疆在生产实践中始终以扎实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品质,扎根于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科研及技术管理一线,完成30余项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的设计工作,磨炼出坚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西北院根据国家“3060”战略目标和陕西省工作部署,大力开展抽水蓄能电站的规划和设计工作。王明疆积极投身陕西省重大工程项目中,承担了陕西省内最大、西北首座开工的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和省重大工程引汉济渭二期工程的勘察设计和科研任务,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优良风尚。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王明疆科研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副总工和项目经理、设总岗位上,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汉济渭二期工程作为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水资源配置项目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二期输配水工程越早完成关中就能越早受益,“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王明疆胸中有谋、手中有策,精心组织、细致协调4个设计单位,积极与上级审查单位主动汇报与沟通,促进了工程顺利通过审查并获得国家核准。

王明疆创新提出的“流程驱动,流水作业”的抽蓄站点设计理念和方法,以逻辑清晰、工具配套、易用高效的特点,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富平站点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顺利通过审查,刷新了公司同类项目的进度记录。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从科研理论走向中国实践,“论文写在大地上”,简洁的7个字,铿锵有力,饱含习近平对科研工作者的殷殷嘱托。

2017年12月13日,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许多个像李祖锋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来到了北京,接受礼遇。他的科研成果《基于GNSS技术建立高精度工程测量控制网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16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李祖锋现任西北院地勘院副总工程师,这项由电建集团立项的科技研发项目,研究攻关长达近5年。攻关过程中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 检索6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出版专著3部,软件著作权多项……

在艰苦的地质测量环境中勇于拼搏的李祖锋,写下了一篇篇论文,创造了一批批科研成果,形成了关键技术体系,解决了测绘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李祖锋扑下身走进山河大地,用双手感知水土的温度,用脚步丈量时代的厚度,用实干为中国梦、电建梦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扎根边疆大地,将科研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于“谋进步、谋幸福、谋未来”,李祖锋深深领悟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句话的深切用意。 

实践证明,企业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西北院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肩负起使命担当,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的征程上,西北院人正踔厉奋发! 

新时代,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