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3位人大代表!9位清华专家!畅谈“双碳”目标之下能源转型如何加速度?

时间:2022-03-09 15:51:28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家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尤为重视。两会代表委员对于能源低碳转型也有各自的建议,纷纷提出相应的议案、提案。为了探寻能源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厘清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的关系,3月7日晚,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主办、国际能源网承办的一场题为“2022年人大代表&清华专家建言能源转型”的线上研讨会隆重举行。这已经是第四届人大代表与清华专家建言能源转型的研讨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国家能源局前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吴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周大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戴彦德;联合国环境署哥本哈根气候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卓伦;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电力碳中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戴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彭凯平;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等多位嘉宾分别就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能源结构如何调整、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容发表各自观点。

3位人大代表!9位清华专家!畅谈“双碳”目标之下能源转型如何加速度?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李正风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正风主持了大会开幕致辞环节。

3位人大代表!9位清华专家!畅谈“双碳”目标之下能源转型如何加速度?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 何继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主持了后续的嘉宾发言环节。

本次会议参与观看直播的观众高达10.08万人次,来自新华社、中新社、第一财经等众多媒体记者参与了此次报道。

彭凯平:希望开展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推动能源转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彭凯平

彭凯平介绍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对于能源转型问题的关注情况,并表示希望用社会科学的不同角度来研究探讨社会的能源转型问题。彭凯平坦言:“我们特别希望通过开展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推动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创新,推动能源转型。

高文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

高文胜在开幕致辞时强调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性,他指出:“在二氧化碳排放中能源占比在90%以上,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能源转型势在必行。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擎,能源转型对我国既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安全保障,是一项涉及政策、规划、市场、产业生态建设的系统工程。”

王毅:希望能够构建碳中和的法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 毅

王毅介绍了他参与人大工作多年来的经验和感受,他认为针对“双碳”目标应该要构建碳中和的法制,因为“双碳”的涉及面很广,其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因此需要在双碳目标下统筹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王毅还介绍了中国在国际层面出席的一些能源环境会议上面临的一些困境问题。王毅认为想要让各国之间达成共识,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谈到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王毅总结出五点经验。他指出:“第一,要深入学习,形成共识;第二,要回归基本发展规律与基本情况,要打好基础;第三,做好基础工作,需要把长期的计划制定出来;第四,应该完善激励政策;第五,需要更好的治理体系,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刘汉元:光伏在成本、减排、维护国家能源外汇安全方面的优势显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汉元

刘汉元从全球能源转型的形势、光伏在成本、减排、维护国家能源外汇安全方面的优势方面首先做出分析。他指出:“人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以及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而光伏在成本、减排、维护国家能源外汇安全方面的优势也非常显著。预计到2030、2050、2060年,光伏平均度电成本将下降至0.15元/度、0.1元/度、0.07元/度。而我国石油依存度超过70%,如能充分利用我国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光照风力资源,打造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我们将有条件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能源增量的70%、存量的30%到50%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维护国家能源和外汇安全。”

此外,刘汉元还对新能源汽车、储能、特高压等产业的发展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他强调:“一是建议合理把握节奏,既要防止运动式减碳,也要在条件具备时适度加快进程;二是建议加快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进程;三是建议加快完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四是建议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内控时间提前到2025年、2050年;五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规划,加快我国新型能源超大基地建设、提速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储能装机规模;六是建议加快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保障新能源消纳,促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七是建议强化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双碳政策机制作用;八是建议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

姜希猛:各行各业都应承担低碳发展的使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 姜希猛

姜希猛首先对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表示肯定,同时,他对于各行各业的碳减排情况的急迫性表示担心。姜希猛认为:“各行各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应承担低碳绿色发展的使命。尤其是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业减排的任务空前急迫。应该制止高排放的项目盲目发展。”

谈到“双碳”目标如何实现,姜希猛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赶快明确双碳工作的行动主体,希望‘双碳’领导小组建立起集合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在内的‘双碳’工作推进小组,以便于具体任务的落实;二是要对行业进行梳理,对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指标进行严格限定;三是要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尽快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城市能源管理平台;四是要构建对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的方法和实施方案;五是呼吁全民进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六是建立健全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地方政策法规。”

吴吟:尽早实现由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国家能源局前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 吟

吴吟首先归纳了我国频繁出台的政策文件对于落实“双碳”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认为:“一是强调系统筹划;二是突出节能提效;三是双轮驱动,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深化体制改革;四是两手发力,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五是强调安全稳妥,防范系统风险。”

在谈到如何处理好安全、生态和经济的关系时吴吟表示:“把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由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是我们寻求安全、生态和经济不可能三角的最优解。”

周大地:双碳转型的“立”的力度还不够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组组长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委员 周大地

周大地对于当前开展“双碳”工作过程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建议,他认为,针对双碳目标,需要统一认识,坚持稳中求进。要减少对资源和环境投入的依赖,要逐渐用高附加值的产业来替代低附加值产业的扩张。近年来化石能源增速不减,说明双碳转型的“立”的力度还不够。现在应该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先立后破”,可以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往上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周大地还强调了节能减碳要有具体执行能力和目标。解决市场引导价格改革或必要的政府干预能力和手段短缺问题。要加快非化石能源,特别是风光发电发展速度,要鼓励风光发电解决连续供电问题,解决储能上网电价合理化问题。同时要尽快推进用户端电气化低碳化,例如加快发展汽车电动化,把有序充电和互动式充放电(V2G)充电桩列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戴彦德:新型电力系统如何构建、太阳能、风能的效率如何提高,是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戴彦德

戴彦德对于我国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努力表示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未来大约有十几万亿的电力需求要靠风电、光伏来实现,但占比高达85%的非连续的电力系统如何构建?太阳能、风能的效率如何提高?这是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因为未来要实现“双碳”目标,依据现有的转化效率和技术水平来测算,风电装机要增长10倍,光伏装机要增长20倍。因此需要一些重大的创新技术来支撑。

戴彦德认为实现碳中和给社会发展带来非常重大的意义,他指出:“实现碳中和首先可以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其次,能促进能源转型的变革,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再次,实现碳中和能促进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先机,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此外,实现碳中和也可以促进了国际合作,应对单边主义挑战,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最后,实现碳中和实际是促进了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

戴璟:借实现“双碳”目标抢占全球低碳产业的制高点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

电力碳中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戴 璟

戴璟认为,践行双碳目标,实现能源转型是一次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在当前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攻克一批能源领域的“卡脖子”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将带动从材料制备、器件研发、装备研制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发展,提高能源科技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全球低碳产业竞争和变革的技术制高点。

针对“双碳”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戴璟认为:“在电源侧,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在电网侧,要发挥平台和枢纽作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水平;在负荷侧,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等灵活负荷,改变电力负荷刚性增长方式,让负荷变得有弹性,可调节;在储能侧,推动储能合理配置与高效运营,研究长时间尺度大规模安全储能新技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要从源网荷储多个环节发力,打好'组合拳',推动能源电力系统碳减排。”

陈卓伦:区域级综合能源系统能极大降低城市碳排放

联合国环境署哥本哈根气候中心研究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卓伦

陈卓伦分享了他在碳排放技术、商业模式及激励政策等的工作成果,分享了联合国气候会议COP26对碳中和的议题以及结合国际经验,中国如何实现双碳目标。陈卓伦指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热力系统的比例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途径,各国政府、投资银行等,他们都认为可再生能源占比应该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替代化石能源,但如何促使可再生能源系统落地,需要结合顶层政策设计,进一步鼓励企业与私营投资的介入。除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以外,用能端的能效,应该成为碳达峰的重要抓手。建筑与交通领域终端能效的提升,可以从成本、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为城市级的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很好的路径。这离不开作为实践双碳目标的主力军的城市,也离不开驱动这个机器的三驾马车,即技术、商业模式及激励政策。城市政府、科研院所及投资机构要通力合作,才能把这件事办成。城市能源系统,要进一步深度脱碳,除了源端的减碳,即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以外,还需要内部挖潜,提高能效,实现跨部门(multi-sector)的能源系统耦合,充分利用余热及废热。”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