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太阳能 >

去东南亚,“收割”下一个奇迹?

时间:2023-03-03 18:16:46 来源: OFweek显示网

台系面板厂意欲“出逃”中国!

鸿海牵线,群创“上船”

受政治及地缘冲突等影响,台湾面板厂供应链开始出现大规模迁移现象。

近日,面板厂友达、群创,背光模组瑞仪、中光电均投入新布局,其中友达、瑞仪、中光电锁定越南,群创则落脚印度,由后段模组等领域开始,打造产业新集群。

由于印度政府近年积极广招全球企业投资、同时加大力度扶植当地企业,强化“印度制造”布局,近年就多次传出锁定半导体、面板显示器等两大领域事业,也吸引了不少国内面板玩家试水布局。

群创公告:考量印度及新兴市场长期业务发展,将与印度企业Vedanta Group签订TFT-LCD技术移转合约,协助其在印度当地建立第一条具备量产能力的TFT-LCD产线。

因应新兴市场快速成长、全球布局策略,群创将与印度Vedanta集团及其子公司Vedanta Displays Limited基于印度及新兴市场长期业务发展考量,协助其在印度建立TFT-LCD显示面板前后段生产据点,以就近供应服务当地市场需求。

而与群创进行合作的Vedanta Group正是印度政府近年积极扶植的企业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鸿海先前也与Vedanta Group合资成立公司,布局半导体、显示器面板等两大领域。

结合此次群创的合作不免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也有业内人士推测双边合作契机可能就是由鸿海牵线,虽然全球面板仍处于供过于求状况,并不适合再增建新厂,但就印度市场而言,其境内绝大多数的面板都是由中国等海外进口,并不符合“印度制造”发展规划,且纵观印度市场需求普遍也属于应用旧世代产线的中低阶产品,台厂技术移转应不致于造成高阶技术外流,并有利台厂去化旧世代产线设备。

另一方面,群创去年在台湾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利用技术优势布局海外是为数不多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

财报数据显示,群创总计第4季合并营收为479亿元台币,营业净损为128亿元台币,税后净损124亿元台币。折旧及摊销为77亿元台币,资本支出为53亿元台币。2022年全年合并营收总计2237亿元台币,营业净损317亿元台币,税后净损279亿元台币,创历史新低。

友达等的“越南梦”

事实上,友达光电的海外建厂计划可以追溯到2020年,其目标包括北美、越南甚至东欧。此前友达已经规划了北美后段模组厂,主要负责车载显示模组的生产加工和车载显示器的组装,预计2025年可量产,目前正在评估厂址选择美国还是墨西哥。

其纠结的要点在于美国有友达的车载大客户通用汽车,而且客户有意导入高级的MLED背光LCD显示以及MLED直显显示,而墨西哥则有特斯拉在寻求产能落地机会,因此都对车载配套供应链企业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在今年友达光电的说法会上,友达宣布投资新台币10亿元设立越南全资子公司,以强化客户合作关系与应对重要客户供应策略布局。友达董事会亦核准资本支出预算新增及追减,预计投资新台币12.575亿元,新增资本支出主要用于海内外子公司建置生产设备,并追减已执行完成专案的未支用预算额度约新台币17.37亿元。

友达光电表示,此次投建越南后段产能主要是为配合全球多元生产地的分工需求,先锁定液晶显示器(Monitor)在内的资讯电子(IT)零售产品,尤其是因应欧美市场的需求。

目前,友达光电已经在中国内地开始招收愿意前往越南的设备工程师人才,负责越南工厂的设备安装、检修、工装治具研发、工艺研发等,前期将在厦门培训,半年左右后外派越南,外派另有外派津贴等相关福利配套。

中光电总经理林惠姿表示,越南一厂已在2021年投产,主要是生产韩系客户的TVLCM,目前新机种都已在越南一厂生产,至于越南二厂则正在兴建中,预估2023年6月建设完毕后会将设备迁入,预期10月可以开始小量试产。目标在2023年底前完成所有的认证,有望在2024年1月开始大量生产。

考虑到国内供应链不稳定,客户要求将TV LCM移到越南一厂去生产,后续越南二厂在开始生产后产能将有所增加,规划今年10月量产,加速从国内迁出。

瑞仪方面则将新设立100%持股的子公司,暂订名为瑞仪光电(越南)。瑞仪表示,赴北越建立产线是因应主要品牌客户要求转移生产基地,将随笔电系统组装厂将大陆产线移至北越。这是瑞仪首度跨出两岸,南进设厂。

“廉价”的东南亚并不廉价

随着全球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以及越南放弃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站队,全面采用西方的经济法律制度来接通西方市场全力搞经济,越南在近十多年来也逐渐有了全球“发货地”的市场地位。

与“世界工厂”中国相比,越南有着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中立市场带来的关税节省。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已被时代褪去大半,高昂的人力成本及土地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低端制造业也与我们的智能制造转型相悖。

在此背景下大量劳动密集型业务和后段自动化模组组装业务,都开始从中国内地迁往越南,从纺织、鞋帽到白色家电、摩托汽配等,现在终于到了黑色家电和其它电子消费品等所谓的“高科技产品”。

尽管越南和印度从经济成本上考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些面板厂也将面临三大挑战,即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产业配套不齐全、以及制度性腐败,这将是厂商前往越南投资亟需克服的困难。

数据显示,2015年印度15岁及以上成人识字率仅为72%左右,因此其劳动力优势并没有想象中明显。而且,近年来印度人才流失严重,许多海外留学的印度人毕业后基本上留在了留学国家。而劳动力素质低下,带来的后果就是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实现所需的更广泛的结构转型。

产业链配套方面,印度和越南的零器件都高度依赖进口,无法实现自主生产。另外这些国家的工业体系配套相对欠缺,特别是变化能力很弱,这些企业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改造产业链以生产时,适应性很差。

且无论越南还是印度,外来投资者者都需要遵守一套“规矩”。只要出货量有了起色,就有无数类似税务、工商等执法部门上门。起初只需要少量小费就能解决问题,最后却演变成封仓库、交解封费的种种麻烦。

由此来看,被无数人吹捧成“投资天堂”的东南亚国家应该打一个问号,叠加上高昂的关税与不计其数的隐形成本,“廉价”的东南亚仿佛并不廉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