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能源 >

深圳:开工建设妈湾电厂升级改造一期、东部电厂二期等项目

时间:2022-04-26 19:01:52 来源:深圳市发改委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4月26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圳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技改和灵活性改造,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市内清洁电源装机比重逐步提高,力争清洁能源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

提升能源保供能力,加强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促进电力充足供应,建成投产大唐国际宝昌燃气热电扩建、深圳中西部受电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妈湾电厂升级改造一期、东部电厂二期、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二期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光明燃机电源基地、国家管网深圳LNG应急调峰站,推进深汕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藏东南清洁能源送电深圳。

全文如下:

关于深圳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4月11日在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郭子平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0+10”工作安排,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稳中提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大战硬战。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因应形势优化防控策略,以最短时间打赢同新冠病毒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正面交锋,有效处置多起境外输入或进口物品关联本土疫情。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2022年3月14日—20日),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实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家办公,减少一切非必要人员流动和活动,加强米面粮油奶果蔬等供应储备,推动重点物资供应通畅、价格平稳,有力保障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基本运行。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深化深港联防联控,抓实抓细入境邮件、物品防控,强化机场、港口、口岸等高风险作业人员闭环管理。创新“五个风险圈层”分类管控机制,实现中高风险地区来深人员落地核酸检测、健康管理全覆盖。加强群防群控,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分类制定各行业防疫指引,加强小区、城中村围合管理,创新推出“场所码+电子哨兵+白名单”制度,坚决守住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强化科技抗疫“硬核支撑”。加快疫苗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康泰生物新冠疫苗实现量产,市第三人民医院参与研发的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上市。全面推进疫苗全程接种和“第三针”强化免疫,完成1800多万人全程接种。建成两家用于疫情防控的大型高科技赋能国际酒店,积极推广送餐机器人、智能测温门禁等新技术。高质高效打好支持香港抗疫“保供战”。坚持“中央要求、香港所需、深圳所能”,自觉服从服务“一国两制”大局,开通铁路援港班列、货运包机航线和供港运输“海上快线”,全力确保供港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供应充足,积极配合支持建设落马洲河套应急医院一期和方舱医院。全力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面对2022年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精准出台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30条政策措施,在房屋租金、社保费、水电气费、防疫消杀、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预计将为市场主体减负约750亿元,着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努力克服外部复杂严峻环境的影响,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十大计划”,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济运行稳中提质、韧性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达3.07万亿元,增长6.7%。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第一。在新增减税降费734亿元基础上,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万亿元、达1.11万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258亿元、增长10.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达7.08万元,增长8.2%,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5个百分点。内外需求持续扩大。出台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行动方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98.1亿元、增长9.6%,新开各类首店228家、增长74%。外贸进出口总额3.5万亿元、增长16.2%,其中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别增长17%、16%。实际利用外资109.7亿美元、增长26.3%。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超8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27.1%、38.2%,40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711.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8.4%。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制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新增商事主体50.7万户、总量达380.4万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4家、总量达169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47家、总量达495家。新增总部企业60家、总数达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三)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战略战役性改革,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深圳经济特区5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深圳先行示范作用持续增强。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进展。召开综合改革试点攻坚推进大会,设立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突出贡献奖,承接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等103项省级行政职权下放,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出台实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加快建设。迭代推出营商环境4.0版政策。打响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攻坚战,完成1271个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率先推出便利通关“新29条”措施,增开10个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报关成本降低30%。出台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五年实施方案,获评法治广东建设考核第一名。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率先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率先开展个人破产试点,成立全国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出台全国首部综合性数据法规。数字政府改革扎实推进。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95%以上个人政务服务事项和70%以上法人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i深圳”掌上办理,“i深圳”“深i企”注册用户数分别超1600万、180万。打造无实体卡证城市,新增“免证办”事项300项、累计达5528项。在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连续三年位居第一,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指数蝉联全省第一。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出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38条措施,试行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人才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设立和撤销权在5家企业率先试点。制定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外籍人员提供R字签证便利,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正式落地,累计向338名外国高端人才发放确认函。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发布全国首个全市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在全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中获最优档次A级,投控公司、创新投集团、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获评全国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深圳国资国企改革创新研究院挂牌设立。

(四)更高水平开放迈出新步伐。牢牢把握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全面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全力打造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中央专门出台《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面积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编制前海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5项、累计达685项。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启动建设,前海国际人才港、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深港商贸物流平台投入使用,深港青年梦工场新孵化创业团队87家。前海综合保税区二期封关运作,“一带一路”贸易组合枢纽港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揭牌成立。深港澳合作持续深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步推进,率先在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首批业务落地。港澳居民来深就业创业生活更加便利,港澳税务师、建筑师等16类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商事登记服务扩至全市,“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投入使用,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落成开学,“港澳药械通”政策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率先施行。对外合作交流成果丰硕。高水平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深圳分会场、世界创新城市论坛等国际活动。深圳—万象“湾区号”中老国际班列开通运营。新增巴塞罗那等友城。“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功能持续强化。广州深圳首批27项重点合作项目,21项已完成、6项持续推进。扎实推进与汕头、河源、汕尾76个驻镇帮镇扶村帮扶事项,积极开展援疆援藏、与广西东西部协作、深哈合作等对口帮扶和协作交流,投入资金5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61个,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粤桂东西部协作连续四年被国家评为“好”档次。

(五)创新发展能力得到新提高。围绕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夯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成果产业化加速、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人才汇聚“五大行动”,持续巩固创新先发优势。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62亿元、占比46%。出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实施方案、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完成主体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加速推进,“一区两园”合作安排正式签订,国资国企产业创新中心、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开放运营,新增15万平方米科研空间,引进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等27个优质科研项目。国家实验室深圳“一核心两基地”体系基本形成,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启动建设,“鹏城云脑Ⅱ”成功举办上线仪式,深圳湾实验室、国际量子研究院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投入运营,166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稳步实施,半导体检测等领域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广东省科技奖53项、创历史新高。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4.5万件、增长45%。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46%、居全国前列。成果产业化加速推进,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国内首个“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41个。完成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237亿元,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57%。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金额55亿元,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加大力度面向全球引才,发布全国首个国际人才街区评价标准,新增全职院士20人、总数达74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4500人、累计达2.2万人。31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成功举办首届西丽湖论坛、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交流活动。

(六)现代产业体系得到新提升。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规划布局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立697家骨干企业专项服务小组,构建覆盖全链条的现代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2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9.6%。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稳步增强。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8条,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电池材料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9家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为历年之最。荣耀3C产品线、华星光电第11代超高清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等项目投产,中芯国际芯片生产线等项目加快推进,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重投天科第三代半导体等开工建设,中国电子集团总部落户。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增长7.5%,占服务业比重提升至76.2%。国际金融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跨国公司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率先试点,3个项目入选全国首批基础设施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深交所恢复主板发行上市功能、中小板与主板合并。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获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新增风投创投机构46家,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信贷余额分别增长39.4%、28.6%。双港物流发展迅速。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顺利开展,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开工,深圳港南山港区妈湾智慧港、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开港运营。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877万标箱、增长8.4%,深圳港LNG接卸量增长25.3%,接卸量居全国首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卫星厅投入使用,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均居全国第三,新开通洛杉矶等5条国际全货机航线。会展经济加快发展。出台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若干措施,引进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秋季会)、华为生态伙伴大会等知名展会,展会规模突破500万平方米。

(七)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跃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获批首个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圆满完成国土空间提质增效计划,拆除消化违法建筑5000万平方米以上,整备土地15平方公里、城市更新供地2.5平方公里以上,保留提升高品质产业空间21.1平方公里、转型升级村社工业区3.2平方公里。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等重点片区开发提速提效。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深汕铁路、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等项目开工建设,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全球首条应用车-车通信技术的地铁20号线开通运营,地铁运营总里程达419.4公里。城市路网体系更加优化,坪盐通道、沙河西路快速化改造、外环高速二期、南坪快速二期等项目建成通车,高快速路总里程达600公里。市政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全社会用电量、供电量均突破1000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突破2000万千瓦,光明燃机电源基地、大唐国际宝昌燃气热电扩建等能源项目开工建设,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实施“瓶改管”攻坚计划,清除液化气瓶61万个,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网142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114万户。完成608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改造市政供水管网65公里。新建地下综合管廊40公里,新建改造公厕712座,新增停车泊位21万个、保有量达280万个。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45%、居全国领先水平。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出台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城市信息模型(CIM)标准体系更加完善。设立数据交易平台,开展首批数据交易。新建5G基站5018个、多功能智能杆7106根,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5G网络全覆盖。深化与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交流,签署第二批5个谅解备忘录。城市安全底线进一步筑牢。全面加强城市燃气管网、油气长输管道等领域安全监管,有效应对“狮子山”等台风,妥善处置赛格大厦振动事件,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基地)揭牌,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9.1%,刑事治安警情下降29.8%。新上市“圳品”131个,建成智慧农贸市场144个,食品、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99.9%,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八)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水平。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落实国家、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成功举办2021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第九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大鹏新区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新增新能源汽车14.8万辆、总量达54.4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0.9%。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通过验收。PM2.5年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国内超大城市第一。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双提升,全市污水处理总量增长4.6%、进厂生化需氧量浓度提高8.3%,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8.1个百分点。新增污水管网65公里,再生水利用率达73%以上。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3.3%,东部海域水质保持一类,西部海域无机氮平均浓度下降9.2%。完成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任务。新增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3.8万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6%、居全国前列。绿色生态空间更加丰富。深入实施树木保护管理行动,新建改造郊野径260公里、绿道60公里、碧道210公里,新增非机动车道530公里。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实现连通,建成盐田半山公园带,新建改造32个公园,公园总数达1238个。新增绿色建筑1887万平方米,累计达1.47亿平方米,规模居全国前列。

(九)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朝着“民生七有”目标迈进,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九大类民生支出319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70%。全面完成15项民生实事和1万余件民生微实事。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智慧教育示范区”,建成市区教师发展中心11所。“双减”工作初见成效,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课后服务,证照不齐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动态清零。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计划加快推进,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51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3.1万个,9所高中建成投入使用,公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提高到51.7%。全新机制创新创业学院开始招生,香港大学(深圳)落地选址,南方科技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医学院获批设立,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双一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3所高校新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累计达7所,深圳高校新增10个博士点、数量居市属高校第一位。组建2个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集团,设立深圳鹏城技师学院。“健康深圳”建设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期项目竣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二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等项目开工,新增床位1000张。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市第三人民医院入选全国百强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入选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新增省高水平医院2家、三甲医院7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社区健康服务扩容提质,新增社康机构91家、总数达833家,新增全科医生2112名、总数约7500名。住房保障力度加大。优化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率先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供应住宅用地3.63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528万平方米,建设筹集公共住房9.65万套(间)、供应分配4.23万套(间),建设筹集租赁住房11.7万套(间),基本建成光明长圳等30个公共住房项目,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增长55%。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冠心病等52种疾病门诊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定点医院实现全覆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300元/月、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提高至2432元/月、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2360元/月,均居大中城市前列。强化养老托幼服务,社区长者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737户,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30家、托幼一体化幼儿园35所。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明典范城市加快建设,深圳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位居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二,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3人获评“中国好人”荣誉称号。南头古城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全面完成,“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加快规划建设,深圳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深圳书城湾区城开工建设,深圳音乐学院揭牌,成功举办第十七届文博会、大剧院艺术节、深圳钢琴音乐季。深圳健儿参加东京奥运会获得1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国家田径队、冰球队训练基地落户。新增便民利民体育场地设施80个,上线学校等文体设施“一键预约”共享平台,惠及超200万人次。全球最大乐高乐园度假区开工建设,金沙湾国际乐园、“湾区之光”摩天轮开放运营,中国第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高端游轮“招商伊敦号”成功首航,新推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等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过去一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深圳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一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持续,局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企业生产经营存在不少困难,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二是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需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增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重点行业“缺芯少核”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优化营商环境仍需下大力气,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不够紧密,部分领域立法不够完善,企业群众办事创业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四是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需持续提升,维护城市安全和应急救援能力有待增强。五是民生保障仍有短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医院不够多,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压力较大,幼儿托育资源供给力度还需加大。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2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好2022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和省委“1+1+9”工作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市委“1+10+10”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GDP增长6%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

(二)约束性指标

——新增就业人数17万人。

——万元GDP水耗下降3%。

——节能减排指标以国家和广东省下达为准。


首页123下一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