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保供 央企行动】国家电网:积极应对寒潮降温 全力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近期,生物燃料领域掀起收购潮,多家油气巨头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张其生物燃料业务。
当地时间11月28日,壳牌发表声明称,将以近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欧洲最大的沼气生产商自然资源公司(Nature Energy),以加快新能源转型。而早在今年2月份,雪佛龙公告称,将斥资31.5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柴油生产商可再生能源集团(Renewable Energy Group,REG)。今年10月份,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将以4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最大的可再生天然气公司之一Archaea能源,这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一笔可再生燃料企业收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能源价格上涨,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生物燃料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据测算,生物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化石燃料的50%,在航空、航运、交通等多个领域是行之有效的减碳路径之一,可以作为化石能源的重要补充,对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有机构预测,2022年全球生物燃料市场规模将达到6.5亿元。
近年来,油气巨头纷纷发力以生物柴油、沼气等为代表的生物燃料,将其作为公司能源转型的关键增长引擎之一。对生物燃料新技术的布局和研发也在加强。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能源(Total Energies)正在加强以微藻类生物为原料的第三代生物燃料的研发;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通过用可持续生产的生物燃料替代传统的喷气燃料,商业航空使用的燃料或许有了完全脱碳的途径。
不过,在全球粮食短缺和通货膨胀加剧之际,生物燃料对于作物的需求引起了争议。有专家表示,如果减少使用植物性燃料,世界上更多的作物将可用于粮食,也有人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加粮食产量来解决。嘉吉(Cargill Inc.)首席执行官大卫·麦克伦南(David MacLennan)就曾表示,这不是一个必须在食物和燃料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因为再生农业实践、更好的产量和新技术意味着产量可以增加到足以满足这两个行业的需求。目前,基于对粮食安全与环保因素的考虑,欧盟正在积极推动其原料向废弃食用油等非粮原料的转型,比利时和德国等国正在考虑减少生物燃料与化石燃料的混合,以应对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只有加快生物燃料原料和加工技术创新,才能解决生存和气候危机的双重问题。
-     
                                    油气巨头加快布局生物燃料2022-12-02
-     
                                    中国快递巨头混战中东2022-12-01
-     
                                    印度本土油气增产挑战重重2022-11-29
-     
                                    我国成功完成首次空间燃料电池太空在轨实验2022-11-29
-     
                                    聚成科技上市获受理,已拿下硅片巨头2022-11-28
-     
                                    智能汽车“旋风”下,分列“演兵”的云巨头2022-11-28
-     
                                    年投390.9亿!千亿巨头晶澳一体化大扩产2022-11-28
-     
                                    美国巨头惠普:一季度亏损超220亿,巨头也扛不住要裁员2022-11-25
-     
                                    哪些场景适合氢燃料电池汽车?北京市给出了答案2022-11-25
-     
                                    埃克森美孚在安哥拉获得新油气发现2022-11-25
-     
                                    两大巨头发布砍单令,“缺芯潮”已缓解?2022-11-24
-     
                                    围绕氢能可形成万亿产值的产业群2022-11-24
-     
                                    研判燃料电池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2022-11-23
-     
                                    牵手引擎巨头,OPPO想要的太多了2022-11-22
-     
                                    存储芯片巨头卡位AI赛道2022-11-22

 
                                         
                                         
                                         
                                         
                                         
                                         2022-12-02
2022-12-02 
  
  
 
 新能源
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