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集团下属大冶有色公司环境污染严重被通报
在本周初,石油巨头壳牌宣布将无限期推迟(完全放弃)其在阿拉斯加楚科奇海的北极钻井作业。该公司声明:“壳牌现在将在可预见的将来停止在阿拉斯加近海的进一步勘探活动。这项决定既反映了汉堡J的良好业绩,也反映了与该项目相关的高成本,也反映了阿拉斯加海上的挑战性和不可预测的联邦监管环境。”
这次撤退将导致壳牌公司损失其70亿美元的投资,这是吞噬这家石油巨头的痛苦药丸。
尽管壳牌公司和许多其他公司已经放弃了对北极的雄心壮志,但至少在目前,意大利石油巨头埃尼集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生产北极油气。
参加由挪威海洋工程公司Sevan Marine开发的Goliat FPSO,这是一个浮动的生产存储和卸载装置。该平台的生产能力约为每天10万桶油当量。相关:没有北极油的阿拉斯加面临艰难选择

图片来源:金融时报
FPSO从韩国经过很长一段路程,终于到达了高产的Goliat气田,该气田的可采储量估计约为178 MMboe。足以保证大约15年的生产。相关:非洲核电银行
Eni和较小的合作伙伴Statoil决心早日在巴伦支海开展业务。石油公司早在1997年就获得了该油田的许可证,并于2000年钻了第一口探井。从那时起,该项目便一拖再拖,总成本从预期的35.3亿美元激增至近55亿美元。
但是,看来Eni和Statoil可能要停产数周,因为已经钻好的油井只需要挪威石油安全局的最终批准,挪威石油安全局在7月份发布了FPSO安全状况报告,并于9月表示28“戈里亚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相关:自苏联沦陷以来俄罗斯原油产量最高
尽管如此,ENI代表安德烈亚斯·沃尔夫夫(Andreas Wulff)向路透社证实,该油田仍将在2015年投入生产,没有给出具体日期。
北极地区的生产开始,加上最近在埃及海岸附近发现的Zohr超大型天然气田,以及墨西哥海上油田的成功竞标,使该公司进一步朝着其急切希望成为的方向发展:上游主要参与者。
Goliat油田投产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北端的海上油田,预计产量将达到每年约3400万桶油当量。
-     
                                    壳牌被迫削减野心2021-09-06
-     
                                    壳牌收购德国存储业务Sonnen2021-09-05
-     
                                    壳牌将未来押在LNG上2021-09-03
-     
                                    荷兰养老基金和壳牌收购能源公司Eneco2021-09-01
-     
                                    壳牌收购新加坡Cleantech Solar 49%的股份2021-09-01
-     
                                    风暴警告迫使壳牌公司从海湾撤离近海人员2021-08-30
-     
                                    壳牌可负担得起在北极钻探吗?2021-08-28
-     
                                    壳牌批准可能引发北极地区的资源竞争2021-08-26
-     
                                    不受巨大风险的威胁,壳牌选择了大型项目2021-08-25
-     
                                    欧盟团队展示了光伏组件的高收益回收2021-08-25
-     
                                    本周能源:石油市场触底?壳牌指路2021-08-24
-     
                                    清洁空气可带来可观的太阳能收益-研究2021-08-22
-     
                                    尽管收益强劲,但电动汽车仍远离主流2021-08-22
-     
                                    必和必拓将出售美国页岩资产,预计到2017年将获得50亿美元的收益2021-08-17
-     
                                    低油价带来的收益今年可能会消失2021-08-16

 
                                         
                                         
                                         
                                         
                                         
                                         2021-09-06
2021-09-06 
  
  
                                         
                                         
                                         
                                         
 
 新能源
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