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亿!林洋亿纬中标储能系统设备项目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23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受疫后复苏、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长“非常强劲”,中国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能源署4月发布的可持续复苏追踪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世界各国政府为后疫情时代可持续复苏已拨款超过7100亿美元。比罗尔预计,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
“我们看到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三种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这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重要风险。”比罗尔说,“我预计,如果没有积极、令人惊喜的因素影响,未来几周和未来几个月, 我们将看到油价仍将处于高位且波动较大。”
为给全球油价降温,国际能源署上月宣布其成员国将释放1.2亿桶石油储备。成立于1974年的国际能源署包括31个成员国,总计拥有15亿桶石油储备。
他说,“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势头非常强劲。去年和今年,我们都看到可再生能源的大幅增长,尤其是太阳能领域的增长,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60%的太阳能增长都来自中国。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水电和电动汽车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如今,全球生产的电动汽车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
国际能源署本月预测,尽管面临成本上升和供应链瓶颈等不利因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仍可望在2022年再次打破纪录。该机构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受中国、欧盟和拉丁美洲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动,今年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比最初预期的要快得多。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今年前4个月表现好,我国可再生能源为何“吃香”?2022-05-26
-     
                                    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开发,中国汽车合资40年的启示与反思2022-05-25
-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全球60%太阳能增长都来自中国2022-05-25
-     
                                    华能部署实施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2022-05-25
-     
                                    中国电建集团公司签约国内单机容量最大抽水蓄能电站2022-05-25
-     
                                    中方在亚太经合组织能源智慧社区最佳实践奖评选中再获佳绩2022-05-25
-     
                                    2022年Q1中国大陆交互平板教育与商用市场双双下降20%以上2022-05-25
-     
                                    2022年4月中国家用智能投影线上市场总结 | 报告看点2022-05-25
-     
                                    解振华率团出席达沃斯论坛:中国将从政策制定、能源转型、森林碳汇三方面采取行动2022-05-25
-     
                                    中国学者利用天然气制备乙烷和氢气2022-05-25
-     
                                    苹果意图摆脱中国制造受打击,二季度营收或减少80亿美元2022-05-24
-     
                                    2021年占比59.4%!我国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消费市场2022-05-24
-     
                                    赛莱默荣膺2022年“全球水奖 —— 零碳先锋”大奖2022-05-24
-     
                                    欧洲全球找“气源”2022-05-24
-     
                                    中国迎来光子集成芯片新机遇?2022-05-23

 
                                         
                                         
                                         
                                         
                                         
                                         2022-05-26
2022-05-26 
  
  
                                         
                                         
                                         
                                         
 
 新能源
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