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中德能源转型必须坚持下去

时间:2022-07-18 19:51:0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于7月12日举办“世界能源变局与中德合作新动力”国际论坛。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俄乌冲突下的世界能源发展前景、中德应对能源危机的策略展开务实研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就中德能源转型现状,以及中国如何实现能源转型作发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中德能源转型必须坚持下去

嘉宾:王仲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

一、俄乌冲突不会影响中德能源转型的步伐

世界能源变局走向可再生能源是必然趋势,俄乌冲突将加快这一变局的演变,但并不能改变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趋势。

事实上,德国一直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一面旗帜。如果这面旗帜倒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经济必然倒退。尽管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全球互联,而且需要互联互通,但当前德国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必须依附于欧盟的对外政策和欧洲的电网。尽管如此,德国必須继续往前走,转型的速度也会加快。

而中国是一个庞大的重化石能源消费结构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可以实现自循环的市场主体。如果中国不能成功的实现能源转型,那么《巴黎协定》也难以实现,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煤炭消费占全世界煤炭消费的51%。所以说,中国的能源转型是实现《巴黎协定》的基石。

从目前来看,俄乌冲突对中德能源转型最直接的结果是,德国可能要以更高的成本进行转型,但中国的转型代价不会比之前更大。总之,俄乌冲突不会影响中、德能源转型的步伐,因为两个国家的目标是共同的,即摆脱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独立。

二、中国能源转型将如何转?

从能源发展趋势来看,消费终端走向高比例电气化是必然趋势。

由于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进入稳定期,也是平台期。之后,中国的石油需求会逐步下降,这也是未来全球共同的趋势。也就是说,不是电力替代了石油,是电动汽车不再需要石油。因此,中国能源转型是向电力转型,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由此来看,一是电气化占终端的比例。未来电力将是能源的主导,预计在2060年前后,电力将占到终端能源需求的70-80%。二是建设新型的电力系统。因为传统的电力或能源系统已不适合于未来的经济社会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内涵及内容与现在的电力系统完全不同,它是一个更加人性化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共同系统,更像一个人体的五脏六腑的人体系统。

三、推动能源系统低碳化,能源安全是前提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可再生能源将重塑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也可以说是建立新的世界能源秩序。可再生能源是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目前我们能够看得清楚的、唯一可及的能源安全之路。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粮食和能源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首先,保障能源安全是发展成为能源强国的重要前提,能源强国的能源供给一定是独立的。第二,中国政府已经向全世界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届时中国的能源系统将是净零排放甚至负碳的能源系统。但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的承诺需要全球实现净零排放,所以当全球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那一天,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是净零,低碳可以实现能源的共同安全。

那么,在这一天到来之时我们使用的能源又来自何方呢?又是什么能源呢?实际上,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来看,人类源于自然,终究还是要回归于自然。人类最早利用的是可再生能源,之后是化石能源,现在应该回到可再生能源。所以,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保障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共同道路。

四、中国的新型电力系统应如何建?

在推动能源系统低碳化的进程中,既要发展又要减排。因此处理好发展风、电、光电和用好煤电机组是核心问题。实际上,中国的煤炭占比大约56%,煤电更是高达68%。以煤为主的国情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需要“先立后破”。建设新型系统是“立”,而“立”要立足于风电和光电,且二者具有波动性。但传统的电力系统是为煤电打造的,煤电机组在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将起到支撑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煤电机组年运营小时数在4000小时,平均寿命是12年。如果把煤电机组年运营小时数从4000降到3000、2000甚至是降到1000小时之内,在技术上完全可行。这不仅实现减排,而且我国庞大的煤电机组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起到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石作用。

从发展来看,中国对电力的需求到底有多少?根据我们的研究,到2060年,中国的电力需求量是在14.5-17.5万亿千瓦时,其中有3万亿千瓦时的差距,这3万亿千瓦时主要在于对氯氢的发展。只有大规模的实现对现在煤电存量的替代,才能有效的降低煤电机组的年运行小时数,才能让煤电机组起到稳定电力系统的基石作用。跟据我们的研究预测,到“十四五”末或“十五五”初,风+光年新增装机需要达到2亿千瓦,即保证满足年新增和存量替代总计5000亿千瓦时的电力需求。这样才能使风电、光电和煤电机组能够共存、共享低碳未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