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太阳能 >

从亚非拉到欧洲,“抢滩”海外能缓解新能源车企们的产能“焦虑”吗?

时间:2022-11-15 20:16:42 来源:

文|宁城缺

来源|博望财经

今年以来,比亚迪、蔚来、吉利领克、长城魏牌、欧拉好猫等新能源品牌高调进军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大幅提升。

据中汽协数据,1-9月,国内汽车出口量达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据悉,今年前8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二。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新能源新势力出海一片繁荣景象,但风光背后,真的一切顺利吗?

01

从亚非拉到欧洲,新能源为何要出海?

在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期之前,为了减少碳排放量,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因此国内许多新品牌是依靠补贴做起来的。

从2020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期,伴随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密集出海。

虽然有不少消息表明2020年小鹏G3i入挪威,是最早出海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最早出海的是上汽名爵。

2019年,上汽先后推出插电混动车型MG EHS、纯电动车型MG ZS EV、MG5等,率先开启欧洲出海模式,吃到了第一波红利。得益于先发优势,今年上半年,上汽名爵在欧洲累积销量超过4.5万辆。

而中国新能源品牌,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密集出海,原因有三。

首先,国内产能利用率过低,需要溢出海外消化产能。

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332.6万辆,而新能源乘用车的专用产能已有569.5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8.4%,而这还没有算上新能源车企正在规划的年产能。简单来讲,虽然中国市场足够大,但是中国新能源企业们太能“造车”,国内消化不完,只能往国外运。

其次,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品牌太“卷”了,不少新品牌只能依靠海外“信息差”来打开知名度。

很多在国内默默无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希望能够先在海外打响知名度,然后再回到国内市场“杀个回马枪”,比如上汽名爵、长城欧拉。

第三,欧洲现在减碳需求紧迫,并且能源涨价和短缺带来的“恐慌性投资”加速,新能源汽车成了平衡二者的最佳答案。

今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有两条:1、从2035年起停止在欧盟销售包括混动动力在内的新燃油车;2、包括2030年,欧盟境内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21年减少55%,到2035年要减少100%。

政策利好之外,欧盟20多个国家都推出了真金白银的大补贴政策。并且,与对中国汽车征收高额关税的美国不同,欧洲对中国进口产品相对开放。这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说,无疑俱备极大吸引力。。

所以,今年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将出海目的地定在欧洲市场。

在刚过去不久的巴黎车展中,比亚迪元、吉利领克、长城魏牌、欧拉好猫、赛力斯等中国众多车企集体亮相,与BBA等欧洲传统汽车豪强同台竞技,蔚来也趁机开了个NIO Berlin欧洲发布会。

有意思是的,虽然中国新能源品牌高调进入欧洲市场,但是车厂却建在东南亚。

目前,长城、上汽、比亚迪、哪吒等车企,都计划在泰国或者其他东南亚国家建厂,背后瞄准的正是泰国所在的整个东南亚近7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以及较低的生产成本。

实际上,除了西边卖车、东边建厂的策略之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出海的战略,各有千秋。

123下一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