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章 | 云南电力市场建设的实践及展望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新近一期《科学》杂志撰文称,他们研制出了一种直接零碳排放氨合成方法,这在全球属首次,有望加快绿色氨生产的步伐,催生新的绿氨经济。
氨是全球重要的化肥生产材料,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粮食生产。目前,人们使用名为“哈伯—博世流程”的成熟工艺。但该工艺生产1吨氨会排放出1.9吨二氧化碳,氨生产过程的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8%。
有鉴于此,莫纳什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基于磷盐的生产过程,这一新工艺有望克服氨生产过程中碳密集的弊端。研究人员解释称,他们目前正在探索的直接零碳氨合成方法包括电化学氮还原反应,该反应只需空气、水和可再生能源,即可在室温和压力下产生氨。而且,最新研究证明了利用反应堆中的可再生能源生产氨和肥料的潜力,反应堆可以小到冰箱大小,因此,最新方法可以在农场或社区推广。
莫纳什大学化学学院布莱恩·苏里安托博士说:“2019年,全球氨总产量达到1.5亿吨,氨成为世界上产量第二大的化工商品。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到2050年,氨的需求量将达到每年3.5亿吨。但目前的生产工艺不仅碳排放量大,还需要高温高压,只能在工厂的大型反应堆中实现。我们的最新研究表明,可以在室温下高效地生产氨。”
氨也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国际航运的理想零碳燃料,预计到2025年,市场价值将超过1500亿美元。研究人员之一、国际著名化学家道格·麦克法兰教授认为,使用碳中和生产技术,到2050年也可以将氨用作燃料,取代化石燃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全球能源转型始于本地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2021-06-16
-     
                                    使用高效阳极进行水分解更接近氢燃料经济2021-06-16
-     
                                    美国15年来碳排放下降32%,65%源于“煤改气”2021-06-16
-     
                                    COP26全球风能联盟正式启动 标志着风电新时代的到来2021-06-16
-     
                                    中国煤电机组转型改造的两大技术方向:“深度调峰”和“生物质耦合发电”2021-06-15
-     
                                    BNEF:2016年全球太阳能投资下降32%2021-06-15
-     
                                    无线设备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清洁燃料2021-06-15
-     
                                    东莞市征求意见:沙角电厂群逐步关停全部5台燃煤机组2021-06-15
-     
                                    美国非轻水反应堆的过去和现在2021-06-15
-     
                                    看一下可以改变生物燃料行业的12种新技术(第2部分)2021-06-15
-     
                                    美国空军完成了使用新型醇基喷气燃料的首次试飞2021-06-15
-     
                                    中国煤电机组转型改造的两大技术方向:“深度调峰”和“生物质耦合发电”2021-06-15
-     
                                    氢燃料电池突破的后续行动2021-06-15
-     
                                    电子燃料可能成为生物燃料生产的未来2021-06-14
-     
                                    生物燃料公司与酶生产商合作,尝试和启动产业2021-06-14

 
                                         
                                         
                                         
                                         
                                         
                                         2021-06-16
2021-06-16 
  
  
                                         
                                         
                                         
                                         
  新能源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