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天主体封顶,湖北武汉首个大型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跑出“车谷加速度”
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完善能耗强度目标考核方式,体现了既尽力而为,又实事求是的态度。当日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称,这既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留出合理用能空间,也能有效推动地方保持节能工作力度,兼顾发展和减排、当前和长远,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十四五”时期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提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释放了明显的政策信号,将鼓励各地更多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有利于促进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能耗考核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部署,体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
“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说,推进“双碳”工作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正确处理好当前和未来、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要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既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一转变有助于推动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全国政协委员万钢:以核电为纽带 构建能源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03-07
-     
                                    莫让小阀门阻断我国“氢”云路!2022-03-03
-     
                                    我国经济总体继续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景气水平稳中有升2022-03-02
-     
                                    “蔚小理”港股再聚首!蔚来计划3月10日挂牌港交所2022-03-01
-     
                                    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2022-03-01
-     
                                    我国能源领域科学低碳转型研究与思考2022-02-25
-     
                                    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首次满功率运行2022-02-22
-     
                                    锂矿争夺战,我国有几分胜算?2022-02-16
-     
                                    王震:“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如何转型?2022-02-14
-     
                                    我国5G+工业互联网当下面临的五大挑战2022-02-11
-     
                                    统筹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转型2022-02-09
-     
                                    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全面建成2022-02-08
-     
                                    年终盘点 | 这八大关键词 指引风电2022年发展趋势!2022-02-07
-     
                                    权威发布:推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2022-01-26

 
                                         
                                         
                                         
                                         
                                         
                                         2022-03-07
2022-03-07 
  
  
                                         
                                         
                                         
                                         
  新能源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