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MW机组燃煤锅炉耦合生物质气再燃污染物排放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生物质气种类及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对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再燃过程的影响,基于Fluent软件搭建燃煤锅炉耦合生物质气化炉再燃燃烧模型,对某电厂600 MW机组四角切圆燃煤锅炉耦合2台20 t/h生物质气化炉再燃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秸秆气、食物垃圾气及沼气分别在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为0.7、0.8、0.9工况下对炉内烟气温度场、组分场及炉膛出口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气再燃降低锅炉煤粉消耗量,使得主燃区燃烧温度降低,但同时使得炉内燃烧火焰中心上移,提高了炉膛出口烟气温度;生物质气再燃能有效改善锅炉污染物排放问题,生物质气内烃类化合物CH4含量越高,降低NOx排放的效果越好,秸秆气、食物垃圾气和沼气再燃降氮效果依次增加,沼气再燃降氮效果最好,最高可达41.20%;当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为0.7~0.8时,再燃锅炉耦合系统降氮效果最好,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继续升高时,降氮效果逐渐变差。
(来源:《热力发电》 作者:张小桃 张卫东 慕昊良 张程俞 武艺超 刘昊明)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火焰探测器在锅炉燃烧火焰检测中的应用2021-06-16
-     
                                    生物质能有望成为碳中和利器2021-06-16
-     
                                    中国煤电机组转型改造的两大技术方向:“深度调峰”和“生物质耦合发电”2021-06-15
-     
                                    国能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签约2021-06-15
-     
                                    一文梳理生物质发电项目电价补贴的前世今生2021-06-15
-     
                                    中国煤电机组转型改造的两大技术方向:“深度调峰”和“生物质耦合发电”2021-06-15
-     
                                    电子燃料可能成为生物燃料生产的未来2021-06-14
-     
                                    生物燃料公司与酶生产商合作,尝试和启动产业2021-06-14
-     
                                    生物燃料在塑料和化工生产中逐步取代石油2021-06-13
-     
                                    BP生物燃料的突破迫在眉睫2021-06-12
-     
                                    芬兰将开设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质气化厂2021-06-12
-     
                                    我们是否已将麻疯树的终结视为一种潜在的生物燃料?2021-06-12
-     
                                    药明康德投资mRNA疫苗公司斯微生物,金额2亿美元2021-06-11
-     
                                    将生物质转化为原油2021-06-11
-     
                                    藻类生物燃料受到BP资助的EBI的打击2021-06-11

 
                                         
                                         
                                         
                                         
                                         2021-06-16
2021-06-16 
  
  
                                         
                                         
                                         
                                         
 
 新能源
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