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商用的重要一环有解了!
3月26日,随着二氧化碳顺利注入姬塬油田一口油井内,各项技术指标达到预期效果,标志着长庆油田首个低渗透油藏CCS(碳捕集与封存)试验取得实质进展,对姬塬油田提高采收率、建成绿色低碳示范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意义深远。
长庆油田侏罗系低渗透油藏普遍发育边底水,体积庞大的含盐水层虽可在开发早期为油井提供能量补给,但导致油井见水快,控水稳油难度大。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将二氧化碳注入边底水油藏是CCS的发展方向,可以实现碳封存,实现双重效应,达到“埋碳”减排和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双收益。
长庆油田组织专业团队积极研究“埋碳”与提高采收率的新途径,探索濒临废弃的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地质体封存潜力,充分挖掘油藏底部高矿化度水体及其构造优势,超前进行CCS技术储备,整合优势技术力量,多专业联合攻关,加快推进CCS技术试验进程。同时,完善了“构造高部位注气+构造体内二氧化碳封存+构造低部位复产”技术思路和“前置泡沫液+后置液态二氧化碳”液-液两相体系组合段塞工艺模式。
目前,长庆油田科研攻关团队持续跟踪一二线油井套压变化,加大一二线油井井口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力度及频次,计划将关停井恢复生产,综合评价试验效果,并结合试验认识进一步明确CCS地质体封存潜力及适应范围,为长庆油田规模推广应用CCS技术提供强力支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     
                                    我国首个智能深海油气保障仓储中心投用2022-04-02
-     
                                    无石油航空:有史以来首个全生物燃料飞行在加拿大举行2022-04-01
-     
                                    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今年已累计发电10亿度2022-03-28
-     
                                    首个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在加利福尼亚开业2022-03-27
-     
                                    争建美国首个海上风电场2022-03-27
-     
                                    利比亚重启其最大油田的石油生产2022-03-26
-     
                                    积极推动“风光气储”多能互补 大庆油田新能源业务驶入发展快车2022-03-25
-     
                                    大庆油田新能源业务驶入发展快车2022-03-25
-     
                                    巴西石油巨头将提高深水油田的产量2022-03-25
-     
                                    大庆油田:为端牢“能源饭碗”发力2022-03-23
-     
                                    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出台 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要发展方向2022-03-23
-     
                                    新疆准噶尔盆地油藏评价捷报频传 三口评价井喜获工业油流2022-03-23
-     
                                    突破1000万吨 甘肃庆阳建成大型油气生产基地2022-03-22
-     
                                    南方电网首个数字安监工程师“上岗”2022-03-22
-     
                                    油田服务巨头贝克休斯报告亏损2022-03-20

 
                                         
                                         
                                         
                                         
                                         
                                         2022-04-02
2022-04-02 
  
  
                                         
                                         
                                         
                                         
 
 新能源
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