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自动驾驶商业化保驾护航?
3月14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布需求侧管理工作相关行动计划,确定未来两年的工作目标。
到2023年,国网浙江电力计划全面建成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打造面向全业务、全区域、全时间尺度的“一键响应”需求侧管理模式,推进负荷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控、统一服务,实现全省最大负荷10%的负荷控制能力。
围绕这一目标,国网浙江电力将持续挖掘可调控负荷资源,通过“现场改造+周期演练”固化、释放用户可调控能力,重点研究大都市商业空调负荷调节潜力,持续挖掘数据中心、公共机构、5G基站、充电桩等新兴业务可调节能力,探索综合能源服务商、虚拟电厂运营商、负荷聚合商等多种负荷聚合模式,扩展商业楼宇、工业企业及小微园区等试点应用场景。
扎实开展可中断能力建设也将一并进行。国网浙江电力将协同政府部门,加快全省负荷管控能力建设,通过科学制定分轮次接入方案,实现分路负荷可监、可测、可控,计划于2022年底累计完成500万千瓦可中断能力改造,实现重点用能企业应改尽改,2023年底完成累计全省最大负荷10%的可中断能力改造。
与此同时,国网浙江电力还将聚焦精准构建客户画像,有效结合各类营销现场业务,根据客户行业生产特性、用电负荷特性、分路开关情况等标签信息,精准构建客户画像,夯实“一键响应”业务基础。同时,推动技术规范标准建设,加强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聚焦负荷精准管控、网荷灵活互动、虚拟电厂建设等重点方向,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推广先进技术和成熟模式。
通过打造“一键响应”管理模式,利用两年时间,国网浙江电力将推动需求侧管理精细化、柔性化、市场化、数字化,探索电力保供新模式,有效保障电力供需平衡、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
原标题:国网浙江电力计划2023年实现全省最大负荷10%的负荷控制能力
-     
                                    江西电力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多项业务“上云用数赋智”2022-03-17
-     
                                    广西电网公司六大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2-03-17
-     
                                    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广电分布式云平台等四项拟提名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2022-03-17
-     
                                    安徽省发改委、能源局要求进一步做好电力接入工程“零投资”创建一流营商环境2022-03-17
-     
                                    新型电力系统中需求侧资源的重要作用及发展趋势2022-03-17
-     
                                    2021年华润电力净利润15.93亿港元2022-03-17
-     
                                    “两会”声音|能源价格机制相关观点2022-03-17
-     
                                    山东2022年新增准入电力用户名单公示公告之二2022-03-17
-     
                                    如何使新能源高效、安全、经济地参与电力市场?2022-03-16
-     
                                    政策解读丨贯彻落实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四大关键2022-03-16
-     
                                    2022年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监管工作要点2022-03-16
-     
                                    现在都各种互联互通了,电力为啥还卖不到外省去?2022-03-16
-     
                                    如何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科学合理地发挥需求侧资源作用?2022-03-16
-     
                                    国网浙江综合能源公司的绿色低碳实践2022-03-16
-     
                                    国网浙江综合能源公司持续推进各领域综合能效提升2022-03-16

 
                                         
                                         
                                         
                                         
                                         
                                         2022-03-17
2022-03-17 
  
  
                                         
                                         
                                         
                                         
  新能源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