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及经济带动分析调研——黄逸飞

时间:2025-09-20 14:33:39 来源:搜狐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我国西部地区新能源资源禀赋突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同时能源转化率高,可以将充足的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电力资源。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且传统能源占比偏高,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在面对全球不断变暖的情况,东部地区在夏季对电能的需求量不 断攀升,为应对气候变化同时积极推进“双碳”目标的建设,能源结 构转型迫在眉睫。“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可以将西部丰富的新 能源电力输送至东部,以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工程不仅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供不应求的现状,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推动其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升级, 同时,也为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 1986 年提出西电东送设想到 1996 年电力部门付诸实践,直至现在南方电网区域内西电东送连续送电 32 年累计输送电量突破 3 万亿千瓦时。新疆作为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家 “十四五 ”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

通过本次调研,期望深入了解“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在新疆若羌县政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以及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为相关工程的开展和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以“十四五”“十五五”能源规划为政策依据, 了解在新疆若羌县进行“西电东送”新能源基地建设在政策方面的可行性。同时研读入驻若羌县的新能源企业三峡若羌公司的企业资料, 以及阅读当地的地方财政报告,科学分析“西电东送”新能源基地建 设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二.访谈法:调查“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可行性,访谈 三峡若羌公司办公室主任。了解“西电东送”新能源基地建设在实际 情况,资源,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

第三.观察法:通过实地走访三峡若羌公司,以及观察若羌沙漠戈壁荒滩地理环境,了解“西电东送”新能源基地建设在新疆若羌县环境,资源方面的可行性,通过观察房价,市场繁荣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来分析新能源基地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四.问卷调查法:我制作了调查问卷并线上线下向若羌县人民 群众及企业相关人员发放若羌县“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产生的经济带动效应调查问卷,共投放 350 份问卷,回收 315 份有效问卷 并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若羌县人民群众在就业和生活质量 等方面因“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受到的影响,同时收集人民的 意见,了解他们对该项目的支持程度。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

1.政策方面

查阅相关政策《“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将 加快沙漠、戈壁、无人区等区域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强化特高压输

电通道建设,加大新能源储能能力作为“十四五 ”的主要任务。2025 年“西电东送 ”要达到 3.6 亿千瓦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不低于50%,这一政策为新能源基地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突破以 往输电瓶颈,让新能源基地所发电量能够高效、远距离传输至东部需 要用电的地区,实现能源资源的应用。

除此之外,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发布关于《西北区域“沙戈荒” 大基地配套电源短期平衡市场运营规则》,是想通过市场化方式建立

新能源基地电力互济,保障跨区直流稳定运行,要求重庆、成都等省份承担一定比例的新能源使用责任,推动绿电跨省交易。这一举措为新能源基地所发电力的消纳提供了保障,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发展, 也提高了企业参与新能源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近两年,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地方政府也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企业到若羌县投资,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2.资源方面

土地资源丰富且土地成本低。若羌县内有大面积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土地,地表以砂砾、流动沙丘为主,坡度平缓,无地震带分布,地质条件稳定,适合建设大型风力光伏基地。

天然时差优势适配能源外送需求。“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可巧妙利用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度差异带来的时差:东部地区在天黑后, 光伏组件无法发电,而此时正是东部用电高峰期;同一时间段,若羌县光照充足,处于发电高峰期,其光伏发电量刚好可以满足东部地区 的用电需求,使新能源发电量得到充分的利用。

风力资源,光伏资源充足且品质优异。若羌县风力发电每年可以利用超 2500 小时,位居全国前列;光伏发电同样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地处内陆,水汽少,晴天占比极高,紫外线辐射强,年日照时数超 2500 小时,光能转化率高,为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技术方面

若想顺利推进“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可靠的技术支撑必不可少。通过对三峡若羌公司办公室主任的访谈了解到,企业在发电、 输电以及应对特殊情况方面均有着成熟的技术。

在发电方面,风力发电可以使用低风速风机,防止由于风速过低,导致风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光伏发电可以使用高效的发电组件,提高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同时还采用自动追踪技术,让太阳能板时刻面对着太阳,提升发电量。

在输电方面,企业有着成熟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可以将电输送到 很远的地区,并且减少电能损耗,实现电能稳定输送。

面对新能源光伏和风力发电时间与功率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多能互补系统充分发挥出风力发电在夜间功率高,光伏发电在白天功率功率高的特性,同时建立了配套的储能设施来让电能的输出功率保持稳定,降低短时波动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企业还将应用功率预测技术,预测未来一天、几小时甚至是一分钟的天气状况,并实时做出对应的调整,让发电的功率尽可能的保持稳定,让东部地区能够放心使用,避免因稳定性差而降低东部地区购买意愿。

面对若羌县的极端沙尘天气,企业也有着成熟的解决方案与技术: 光伏电站可以在光伏板上安装机器人或者使用无人机对光伏板进行打扫,避免尘土降低光伏板的发电效率,除此之外,企业还在组件表面镀疏尘膜,抬高了光伏板支架距离地面的高度,以此来减少尘土的堆积。风力发电机方面,企业能够将叶片前端粘贴防腐蚀的薄膜,同时定期喷涂耐磨涂层从而提高叶片抗腐蚀的能力,机舱与轴承方面进  行了多重的密封,让沙尘无法进入发电机内部,延长使用寿命,风力发电机的冷却系统入口也会安装除尘装置,从而过滤空气中的沙尘。

这些技术均有可靠成功的案例支撑:若羌县每年的沙尘天气超过 60 天,国华若羌光伏电站采用机器人清扫和镀疏尘膜的手段后,每年的发电量损失从 15%降至 5%以下;新疆吐鲁番风电场的风力发电机, 因为采用了上述的措施,大修的间隔已从 1 年延长至 3 年。

这些先进且成熟的技术为“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印证了在若羌县进行“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技术方面的可行性。

4.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设“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需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访谈了解到,建设过程  中会产生一些短期环境影响,光伏板、风机的建设会破坏荒漠上的植被,风机叶片的旋转可能对有可能会伤害到鸟类,这些问题企业都考虑的非常周全,且都做了相应的应对方案,例如在光伏板与风机建设中避开荒漠植被存在的区域,选择无植被生长的土地进行设备的建设, 通过调查避开鸟类的迁徙路线,降低风机叶片对鸟类可能存在的伤害。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基地本身具有显著的环境促进效应,铺设光伏板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面的风速,从而减少沙丘移动,在风机基础周围铺设草方格或碎石,也能够固定流动沙丘,减少扬尘。此外, 光伏、风电发电相比传统煤电,大幅节约了水资源,这些优点和可以 改善的短期缺点,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印证了在若羌县进行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二)“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对若羌县经济的带动效应

通过线上线下发送问卷的方式,共回收 315 份有效问卷并进行分析,以此来了解若羌县的就业,上下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 “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受到的影响。

1.就业和收入方面

就业通过增加居民收入,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图一所示,70.16%的受访者发现到当地因新能源基地建设使得新增就业岗位大量增加,仅4.76%受访者认为就业岗位数量无明显变化。这反映出了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对推动若羌县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一 就业岗位数量变化

薪资待遇:如图二所示,从事新能源相关工作的受访者中,56.25% 收入增加 5000 元以上,25%收入增加 1000-5000 元,13.39%收入增加 1000 元以内,共 94.64%的从事新能源相关工作的受访者实现收入提升,新能源基地的建设让人民获得了更高的薪资待遇,提升了人民福祉,带动当地经济实现新的突破。

 

 图二 从事新能源相关工作人群的收入较参与项目前的变化

2.上下游产业及经营主体方面

“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势必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如图三所示,68.89%的受访者发现新能源 相关上下游企业数量明显增加,44.76%的受访者感觉到自从新能源基地建设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逐渐繁荣。建设新能源基地增强了当地产业活力,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图三 当地与新能源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变化

经营主体的感受也能反映当地的经济状况。如图四所示,参与问卷的商铺经营者中有49.52%表示客户、订单显著增加,18.41%表示略 有增加,仅有 11.43%认为无明显变化,说明“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的市场活力,让消费者购买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增强,推动经济加速增长。

 

 图四 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对经营者店铺带来的变化

3.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也就说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如图五所示,78.73%的受访者表示道路、 交通得到改善,新建公路增加,公交班次增加;66.98%的受访者感受到电力供应优化,供电稳定性提升,停电减少;55.87%的受访者认为网络通信得到升级,网速加快,信号覆盖扩大;约 50%受访者表明公共服务设施、供水、供暖等民生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图五 若羌县因新能源基地建设而得到改善的基础设施

在此基础上,超 90%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是新能源 基地的建设带来的。这些数据表明了“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使 得当地经济稳步发展,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高人民福祉。

4.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也反映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成果 体现。通过阅读新能源企业三峡若羌公司的企业资料,我了解到“西 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预计年发电量为 360 亿千瓦时,按照每度电 卖 0.28 元进行计算,得出新能源基地每年发电的收入有 100.8 亿元。  了解到当地政府需要收 10%的税款,那么该新能源基地每年可为当地政府贡献约 10 亿元的财政税收收入。此项稳定的财政税收提升了若羌县政府财政可支配的资金,让政府能够加大在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福祉。除此之外,也有了更多的资金用来帮助当地本土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若羌县“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在国家和当地政策上受到高度支持。资源方面,当地土地资源丰富且土地成本低,拥有天然时差优势以适配能源外送需求,同时风力光伏资源充足且品质优异。 技术方面,从发电、输电到维持电网稳定性方面均有成熟的技术作为 支撑,面对若羌县极端的恶劣环境以及光伏风电稳定性欠缺的问题, 在有成熟的解决方案的同时也经过了实战的检验。环境方面,发展新能源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阻止沙丘移动, 减少扬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若羌县“西电东送 ”新能源 基地建设具备充分的可行性。

若羌县“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极 大的促进作用。它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 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 时还为当地财政收入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让当地经济稳步向前,年创新高。

(二)建议

1.加强生态保护

尽管该项目在减缓沙丘移动、减少扬沙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但是在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前期依然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破坏荒漠植被、危害鸟类等,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督,做好应  对措施,尽可能减少污染,确保项目在长期运营中符合绿色发展要求, 切实保护好林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强本地就业技能培训

根据调查问卷,有三分之二的人未从事新能源基地建设及其配套的相关工作,原因在于部分本地居民没有与新能源基地建设相关岗位 匹配的技能,尽管现在就业岗位大幅增加,且岗位整体适配性较高。 但随着基地的建设,对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将持续提升。因此需要加强本地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本地居民快速匹配岗位技能要求, 在提升就业率的同时,也能为项目输送人才,提升居民福祉,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政府多加扶持本地上下游企业

虽然“西电东送 ”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带动了企业数量增加,也促进了企业的订单增长,但部分本地企业可能依然面临资金不足、技术 不成熟、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抓住新能源基地建设带来的资 源。扶持本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开展技术交流共享,可以加强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减少对外部企业的依赖,让项目发展欣欣向荣,同时通过本土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和税收,不仅帮助了当地居民解决了 就业问题,也增加了若羌县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