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环保 >

集资办电 龙口电厂诞生记

时间:2021-06-10 13:02:15 来源:电网头条

改革开放前,我国出现全国性缺电局面。到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缺口达1000万千瓦,发电量缺口达400亿千瓦时。

背景 全国严重缺电

时光倒流到从前。

整个胶东大地沐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里,呈现一片盎然生机,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国营与集体企业也纷纷上马。但是,电力的严重紧缺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瓶颈”,当时的整个烟台地区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7万千瓦,缺电负荷达17万千瓦,新建的950家中小型企业万事俱备,只等来电投产。无奈之下,1680个乡镇企业只能靠柴油发电维持生产。

北京,1979年,刘澜波同志出任电力工业部部长。在电力工业会议上,他流着泪说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里想的都是国家的电力事业。在场与会人员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当年,他署名发表了一篇《电力工业必须变落后为先行》的文章,提出了改革电力工业,扭转落后局面的七条具体方针,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陈云同志专门打电话说完全赞成这些观点,口号就是“电力工业必须变落后为先行”。从办电角度来说,这也催生了集资办电之路。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初,持续近十年的全国大面积缺电,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于是,突破电力“瓶颈”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情势下,加快电力发展,尽快扭转缺电局面,不仅是电力行业的首要任务,而且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扭转电力工业的被动局面,必须从电力部门一家办电的传统做法中解脱出来。

1980年,国家经委燃动局一位官员来烟台考察,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要电声:我们缺电!我们需要电!胶东人民在战争年代付出了血的代价,而今,他们要脱贫致富,电又成了拦路虎。那位官员心里十分沉重和不安。

晚上,他对烟台地委的领导说:“胶东真需要立即上个大电厂,虽然去年龙口电厂的建设国家计委已经正式批准立项,可是,目前国家没有钱。”“我们上下合作怎么样?烟台有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想法,催生了全国第一个集资办电的企业—山东龙口电厂。

出路 动员集资办电

已退休的原山东龙口电厂厂长林治才回忆说,当时,老百姓还有点钱,国家财政紧张,可以说,集资办电是逼出来的。为了解决烟台地区电力供需矛盾,经国家计委倡议,由山东省电力工业局代表电力工业部与烟台地区行政公署签署协议,合资建设经营龙口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这样,龙口电厂建设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建设集资实行“三七开”,即电力工业部负责总投资的30%,烟台负责总投资的70%,烟台集资部分由烟台地区所辖16个县市区筹资解决,实行“谁投资、谁用电、谁受益”的政策。龙口发电厂远景。(王剑 摄)

1981年,全国计划会议确定,由国家和烟台地区集资联合建设龙口电厂,国家计委、经委、能源委、电力工业部以及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多次亲临龙口视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仅电力工业部先后就有8名副部长来现场考察。

1981年10月24日,时任电力工业部部长的李鹏同志亲临龙口电厂预选厂区。那里是一片白茫茫的沙滩,傍依着蓝蓝的大海。李鹏同志详细询问了集资的情况,并就发电用循环水问题作了批示。李鹏同志回到北京后,向国务院写了书面报告。国务院要求国家计委、能源委一定要加快进程,把龙口电厂这项工程作为国家与地方集资开发能源的试点办好。

1981年12月17日,胶东半岛渤海湾畔的龙口北沙滩,沉寂了多年的荒漠沸腾了,大海的涛声变为激荡的欢呼,全国第一个集资办电企业山东龙口发电厂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天空雪花飞舞,会场红旗招展,鞭炮齐鸣,欢声雷动。一座大型的坑口电站从这里拔地而起。

开工典礼的鞭炮响过不久,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图纸审定催交、资金筹集、土地征购谈判、设备订货催运,等等。问题一一摆在了电厂建设者的面前。

为了解决资金紧张的燃眉之急,当时的厂长林治才奔走联系周边各县的县长和书记,苦口婆心地大力宣传集资办电的好处,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到位率。同时,厂里发动职工“不买彩电、冰箱,拿出钱建电厂”,自筹资金。厂领导带头,每人集资500元,职工你100元,我300元,拿出家中积蓄多年准备买冰箱、彩电、洗衣机、自行车、缝纫机等物品的钱,短短几天时间内,全厂1230名职工集资达到50万元。

提起当年的情景,龙电人无不感慨万千。采访中,老工人刘景文回忆说:“建这个电厂,大家觉得很高兴,所以老百姓也舍得掏自己的腰包。”女工鲍桂华也说:“当时很兴奋,我拿了100块钱,能为建新电厂出一份力,感觉很高兴,现在,我们那一代人陆续退休了,但我们对电厂的那份感情始终没变,我们很怀念年轻时创业的那段历史,怀念那流金般的岁月。”

由于土建工程进度快,工期提前,造成了有“窝”无“鸡”、张口等设备的困难局面。厂党委一班人当机立断,抽调人员组成设备催交队伍,协助基建单位催交设备。当时的党委副书记王金波紧盯四川东方汽轮机厂,重点催交;纪委书记王宝绥赶赴上海矿山机械厂,紧盯不舍,终于使各主要设备都比合同交货期提前了2~3个月。

1984年8月22日8时36分,山东龙口发电厂第一台10万千瓦机组整体启动一次成功。30日15时,正式交付生产,提前4个月并网发电。

集资办电第一炮打响了。贺电像满天的雪花,一片一片向龙口电厂飞来。久旱逢甘霖的胶东半岛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1984年12月,第二台10万千瓦机组也相继投产。

龙口电厂的投产,犹如给胶东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龙口电厂投产仅1年,烟台市从过去全省缺电最严重的地区,变为供电情况最好的地区,工农业产值增加19亿元,在全省8个省辖市中名列第一。现任的公司董事长高玉君介绍说:“龙口电厂2007年改制为山东百年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我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龙口电厂的建设和生产,可以说是和龙口电厂一起成长的。”集资办电,最直接的意义是加快了山东烟台地区电力建设的步伐,摸索出了一条办电的新路子,在全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影响 示范功效巨大

龙口电厂开集资办电之先河,成为电力改革的起点和突破口。在实践基础上,集资办电的方针政策陆续出台。 1984年8月,中央明确了多家办电、集资办电的方针。这一年,浙江、江苏、河北、东北等13个省区相继开始集资办电,共筹集地方电力建设资金超过16亿元。1985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两年后,国务院出台“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1981年12月5日,我国第一座由中央与地方集资筹办的火电厂龙口电厂开工兴建。图为开工典礼。

1985年4月21日,正当龙口电厂二期两台20万千瓦机组建设工程拉开序幕时,一直关心着集资办电的李鹏同志又一次来到了龙口电厂,那时他已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李鹏考察了生产现场,听取了生产、基建情况汇报,表示满意。他十分高兴地说:“你们集资办电带了个好头,功不可没!”

当听到煤、电建设不同步,电煤紧张等问题时,李鹏当场与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商定:列入国家计划,尽快调拨山西煤,并与水电部、山东省交通厅、烟台市三方投资,建设1.6万吨泊位的输煤码头,保证发电用煤。

考察完毕,李鹏同志与龙口电厂领导一一握手,再三叮嘱道:“一定要把这个厂办好,这是个方向。”并欣然题词:“集资办电,全国首创,稳发满发,保证安全。”

轰鸣的发电机在飞旋,高架的银线在延伸。龙电人在热切的盼望中,又马不停蹄投入到山东省第一台20万千瓦机组的建设中。

收集资料的队伍跑了大半个中国,收集了近100万字的资料。在3个月内,自编、自刻、自印了机、电、炉专业的运行规程,“百问不倒”等近40万字的学习资料,描绘图纸57499张。

当试运行进入关键时期时,厂领导都是在现场办公。有位副厂长,两天两夜没合眼休息过,在紧张的试运间隙,吃着饭,竟困得闭上眼睛睡着了。

1996年9月16日,6号机组投产发电,一座总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的电站诞生。从零到100万,让所有人看到了创业路的艰难和创业人的可敬。

纵观全国,集资办电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的还是电力建设基金。在华东四省市试点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1987年1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征收电力建设基金的暂行规定。从1988年1月1日起,企业每千瓦时用电加收2分钱,作为地方电力建设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在1995年年底到期后,国务院又决定“九五”期间继续征收。

2000年10月17日,李鹏同志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拉闸限电三十年,停三开四苦难言。工厂停工不冒烟,学生无灯交白卷。幸有改革春风到,集资办电过难关。中国要走自己路,庙堂之上当直言。”八句诗道出了中国集资办电之路的背景和经验。

附当年报道:

加快电力建设步伐 改变各地缺电局面 电力部欢迎地方集资办电

新华社1981年12月14日发据11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道:电力工业部部长李鹏最近在会见该报记者时说,电力部欢迎地方各级政府、厂矿企业和农村社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集资办电。

李鹏说,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电力工业,每年都拿出大批资金建设水、火电站。现在每五天多的发电量,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发电量。

但是,电力工业的发展仍远远适应不了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缺电严重。为了加快电力建设步伐,改变各地缺电局面,我们欢迎地方各级政府、厂矿企业、社队企业集资办电。

李鹏说,关于集资的办法,我部已试行的有三种,准备试行的有一种。不论哪一种,我们都保证按合同优先供电,保证政策兑现,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酌情选用。

已试行的三种办法是:

一、由地方贷款给电力部门建设电厂。电厂投产后,地方按贷款占新建电厂投资总数的比重,分得相应的电力;贷款本金,由电厂用发电获得的利润,在若干年内逐年偿还;贷款还清后,电厂发出的电力纳入电网统一分配。二、由地方政府和电力部门联合投资办电。电厂投产以后,地方政府可按实际投资的比例,年年提取相应的利润,并留取相应的电力归地方使用,其余电力归电网统一分配。三、按国家批准的电力建设项目,通过银行发放地方电力建设股票。这种股票,由新建或扩建电站地区的城镇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公社企业和生产大队自愿认购。电厂建成后,购买股票的单位按投资比例优先分电,电站保证还本、付息、分红。

准备试行的另一种集资办法是:以电网为单位,通过银行发行一省电网或跨省电网的电力开发股票。认购这种股票的单位,年年可以拿到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红利,并按股票多少比例分电。

李鹏还介绍了一批已经国家计划批准,因缺少资金而建设进度迟缓或尚未开工的电站,供各地选择。除电站外,全国还有两条建设梯级水电站最优越的河段,也因国家对电力投资有限未能开发,电力部同样欢迎各方投资。

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前,我国出现全国性缺电局面。到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缺口达1000万千瓦,发电量缺口达400亿千瓦时。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经济要发展,电力工业必须先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电力工业加快发展成为共识。由于中央独家投资办电资金有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电力建设的需要,改革电力投资体制已经势在必行。

集资办电应运而生。198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在听取水电部党组汇报时,明确了多家办电、集资办电的方针。同年,国务院批准华东电网采取工业用电提价不超过两分钱的办法征收地方电力建设基金,1988年推广到全国,为地方办电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集资办电同样对外开放。为了解决发展所需资金、设备不足的困难,电力工业积极利用世行、亚行、日本海外协力基金、政府出口信贷等贷款办电,鼓励外商来华独资、合资办电。1985年,深圳与香港合和电力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沙角电厂,用BOT方式经营管理,广东与香港合资建设经营大亚湾核电站,成立华能国际和新力等电力开发公司利用外资办电,以后许多外商纷纷到中国投资办电。大多数合资或非电力公司独资建设的电厂,形成了大批独立发电商。

此后的10多年间,我国电力装机增长240%,净增装机2.4亿多千瓦,首次达到了供需基本平衡。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