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环保 >

垃圾发电市场头部效应凸显

时间:2021-10-20 10:02:21 来源:中国能源报

截至2020年底,我国垃圾焚烧行业前十大运营商市场份额总和占比已超过55%。

分析认为,未来行业将逐渐从“增量竞争”向“存量博弈”转变,部分资金实力较弱、股东背景单薄的小型垃圾焚烧公司可能将通过出让项目等方式加速退出市场,资金实力强且股东背景深厚的龙头企业有望不断并购项目,进而获得快速成长的发展机遇,行业产能将进一步向龙头集中。

国网新能源云平台日前公布了2021年第一至十七批次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贴项目清单(下称“补贴清单”)。统计显示,前十七批可再生能源补贴清单中涉及垃圾发电项目161个,获补垃圾发电项目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安徽、江苏、福建居前三位,三省共有71个获补项目,占比为44%。

在推进降碳和垃圾分类的双重背景下,垃圾发电不仅可以实现固废无害化处理,还能发挥替代化石燃料的作用,具有双重减排效果。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及需求快速增长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行业产能将进一步向龙头集中,头部效应渐显。

存量项目加快并网进程

国家发改委今年8月印发的《2021年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今年生物质发电中央补贴资金总额为25亿元,其中用于安排非竞争配置项目的中央补贴资金20亿元,用于安排竞争配置项目的中央补贴资金5亿元(其中垃圾焚烧发电竞争配置项目补贴资金2亿元)。

根据补贴清单,垃圾发电获补贴项目在2020年1月20日之前完成全部机组并网的项目共143个,占比约89%,2020年1月20日之后完成全部机组并网的项目共18个,清单中没有出现2021年完成全部机组并网的垃圾发电项目。

根据《工作方案》明确的非竞争配置项目与竞争配置项目的划分标准与申报要点,业内预测,今年不少垃圾项目将加快建设进度,争取今年年底实现全部机组并网投运。

“此次补贴清单体现了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只增不减。其次,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资金存在一定缺口的情况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电价逐步走向市场化,公共服务属性较强的生物质发电(尤其是垃圾发电)存量项目的‘入库’进程正在提速,存量项目不确定性下降,符合相关规定的项目将全部纳入。此举有望进一步促进生物质发电项目提质增效、保持稳定运营,有利于行业长期平稳发展。”E20研究院固废产业研究中心高级行业分析师李少甫告诉记者。

市场化运营降低补贴依赖

有业内人士分析,尽管最新出台的《工作方案》提高了国补资金,但利好仅限于存量项目。相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垃圾发电项目投产数量高达50多个,面对新增处理产能,补贴资金缺口依然较大。在此背景下,垃圾发电企业借助运营管理技术提升盈利空间已是大势所趋。另外,垃圾发电项目的经济性还受垃圾处理服务费支付周期、燃煤发电标杆电价支付周期、省级电价补助支付周期、中央电价补助支付周期等因素影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短期看,近三年是垃圾发电项目的密集投产期,推动垃圾焚烧产能的进一步释放;中长期来看,一方面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将建立,垃圾焚烧市场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运营,有效降低行业对发电补贴的依赖。

那么垃圾焚烧市场化运营加码后,垃圾发电企业还将面临哪些挑战?对此,李少甫表示:“首先,今年以后的市场竞争中,一定要把补贴情况充分考虑在财务测算中,服务费的价格更多体现实际服务效果,尽可能减少补贴对项目运营带来的影响;其次,市场主体将进一步探索工业垃圾、污泥等掺烧,在无废城市建设要求下,工业产生的一部分垃圾最好的处置方式仍然是焚烧,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市政污泥,目前看掺烧也是较好的选择;再次,垃圾发电企业要更多考虑如何提高发电效率,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率,达到节流效果;最后,推动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和完善污染者付费制度体系。”

行业产能加快向龙头集中

补贴清单显示,获补企业中光大环境、皖能环保发电、高能时代等多家企业的垃圾发电项目数量位居前列,其中光大环境获补项目高达39个,占总获补项目的24%,位居第一。

记者了解到,近十余年,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马太效应正在凸显。

E20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垃圾焚烧行业前十大运营商市场份额总和占比已超过55%。有分析认为,未来行业将逐渐从“增量竞争”向“存量博弈”转变,部分资金实力较弱、股东背景单薄的小型垃圾焚烧公司可能将通过出让项目等方式加速退出市场。资金实力强且股东背景深厚的龙头企业有望不断并购项目,进而获得快速成长的发展机遇,行业产能将进一步向龙头集中。

在李少甫看来,行业龙头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行业进一步集中将为龙头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从项目层面看,运营经验丰富的龙头企业有望通过并购获取品级相对较低或盈利水平相对较差的项目,通过技术、管理等多维度优化,使项目稳定运营,更好地为地方发展和环境改善服务。”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