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一带一路故事】向“阳”而行

时间:2022-11-03 15:22:31 来源:山东电建四川公司

“阳阳,到测量这儿来。”——“好!”

“阳阳,食堂需要出门采购,你去一下。”——“没问题!”

“阳阳,快来,验收资料需要英文版。”——“马上!”

……

在孟加拉国赛德普150兆瓦燃机单循环发电项目里,一位叫“阳阳”的孟加拉人,像一缕金色的阳光,温暖着整个项目部。

“阳阳”,是Jasim Uddin自己取的中文名。选择“阳”字,是因为他喜欢太阳的火热和温暖。

阳阳今年26岁,是项目部聘请的翻译。因为在中国有两年的大学学习经历,他成为项目部难得的会三国语言的“语言大师”。

在施工现场,他是项目部与当地施工队伍沟通的桥梁。要施工建设,总少不了他。

起初,由于缺乏工程建设的积累和经验,阳阳对一些“基础开挖”、“模板支护”、“测量”等专业词汇,总是掌握不准确,翻译欠佳。慢慢的,他通过向项目人员请教土建知识,通过在翻译软件上自主学习,通过多次临场的经验总结,终于渐入佳境,对土建施工的专业性有了一定了解,翻译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从之前需要面对面解释,到后来一条语音、一个电话,他就能够准确翻译,工作能力得到项目部的普遍认可。

每天,项目部都需要把英文版的验收资料,报送给监理和业主。技术人员有时翻译不过来时,阳阳也会加入其中。有一天,我看到他正在填报验单觉得很诧异,因为报验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翻译,需要更高的专业考量。他告诉我:“之前翻译多了,就学会了。”我认真查看,发现他的报验资料全是正确的,他真是项目部的好能手!

阳阳好学,对待工作也特别认真、有责任心,即使工作到半夜,也没有半句怨言。

有一次,现场进行土建施工,需要连续浇筑混凝土。凌晨12点,他还坚守在现场。同事们让他回去休息,他摆摆手,憨憨地说:“万一有事情,我在现场更容易沟通。”就因为这个“万一”,他一直陪着项目完成了浇筑作业。

阳阳不仅在现场担任翻译工作,还在采购过程中继续承担翻译的责任。

因为疫情原因,项目人员不能经常外出,许多事情只能通过阳阳联系。

充话费、采购日常用品、食堂采购、联系当地企业……我时常看到他,都在打电话。他的休息日,我也经常收到他传来的邮件。有时,之前联系好的商家不符合项目要求,他还会帮助项目部主动去寻找新的商家。现在,现场的打井、油漆、试验单位、工程物资,有好多单位、物资都是通过阳阳寻找而来,他真是项目部的好帮手!

虽然是孟加拉国人,但阳阳的家,却不在项目所在地,他其实算是一个“外省人”。所以每一次的采购,对他来说并不是“熟门熟路”,而是他利用休息时间,去当地市场“逛”来的。

哪里卖食物,哪里卖工器具,哪里有加工坊,发现了,就记录下来;当地没有的,就去其他区找;孟加拉国没有的,就在网上找附近国家的卖家。

因为阳阳的用心,现在项目部已经实现了网上下单生活用品,直接送货上门的便捷,他真是项目部的好助手!

现在,工程过半,大家已经非常认可和依赖,这位在项目部2年多的外国人。他像一块一吸一呼的海绵,吸的过程中,没有停止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呼的过程中,又挤出水分灌溉项目部。他常说:“好不容易来到中国电建,我不能浪费机会,一定要多学一些,多做一些,不辜负大家。”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灼灼韶华,风禾尽起。在“一带一路”的奋斗征程上,勤劳苦奋终会成功。阳阳,让我们一起在美丽的孟加拉国度,共同建设这一座雄壮的火电工厂,以绵薄之力,为当地人民奉献薪火光明。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