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山西一煤矿发生事故致2人死亡!煤业公司停产整顿!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为我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明确方向。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5%左右,提升工业能效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根据国际能源署分析,到2050年,能效提升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约为37%。
提升工业能效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当前,节能降碳已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发展以技术、产品、服务为主的节能产业大有可为。一方面,超高能效设备产品、新能源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可不断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提效资金投入,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将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近年来,我国工业能效提升成绩喜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时期、“十三五”时期分别下降28%、16%,去年进一步下降5.6%。但也要看到,能源结构绿色化水平不高、节能技术创新有待提高、绿色装备供给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十四五”时期,随着“双碳”目标提出,能源约束进一步趋紧。这要求工业节能提效向纵深发展,拿出实招啃下“硬骨头”,夯实工业节能基础,深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设备节能潜力,全面提升工业能效水平。
要聚焦重点用能行业、用能领域、用能设备,分业施策、分类推进,系统提升工业能效水平。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仍有节能潜力可挖,鼓励钢化联产、炼化集成、煤化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间融合创新,实现协同节能提效。
要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强化标准引领和节能服务,协同提升大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能效水平。大型企业要做好节能示范工作,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强能效对标达标,实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探索打造超级能效工厂。
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确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李芃达)
-     
                                    工业低碳转型要节能优先2022-07-18
-     
                                    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有哪些?常见的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种类2022-07-14
-     
                                    ABB与斯凯孚签署谅解备忘录,加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合作2022-07-14
-     
                                    两部委联合召开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调度会2022-07-14
-     
                                    安森美先进的汽车照明半导体方案使道路更安全,车辆更节能2022-07-13
-     
                                    突发!双良节能签下584.70亿大单2022-07-12
-     
                                    重庆十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十四五”清洁生产推行工作方案》!2022-07-12
-     
                                    政策解读 | 《辽宁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22-07-08
-     
                                    提高电池能效标准!国标《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征意见!2022-07-08
-     
                                    工业自动化发展阶段和工业自动化设备分类和特点介绍2022-07-08
-     
                                    “十四五”工业能效提升怎么干?视频解读来了!2022-07-07
-     
                                    政策解读 | 《云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2022-07-06
-     
                                    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工业思维是工业互联网的灵魂2022-07-06

 
                                         
                                         
                                         
                                         
                                         
                                         2022-07-18
2022-07-18 
  
  
 
 新能源
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