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环保 >

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2022-03-14 10:01:50 来源:新华社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必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我们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通过百年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意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多种风险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保持全球疫情防控优势地位。

一是分区分级防控举措精准高效。严格落实人、物、环境同防措施,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最大限度遏制疫情通过口岸传播,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多措并举抓生产、增供应、强监测、畅物流,着力保障涉疫地区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是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稳步推进。全力保障疫苗生产供应,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生产疫苗超过50亿剂,提升疫苗对变异毒株的适应性,分地区、分年龄段推进疫苗接种,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28.4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2亿人,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

三是抗疫国际合作成效突出。积极开展共享样本、共享数据、共享应对措施等。2021年,我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0亿剂疫苗,成为世界对外提供新冠肺炎疫苗最多的国家。参与并支持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发展中国家迄今获得的疫苗大多数来自我国。

(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基本盘进一步巩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实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增速稳居主要经济体前列。初步核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7万亿元,增长8.1%,是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贡献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9%,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年末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二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考虑为今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管理进一步优化,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及时为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提供财力支持。全年新增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1万亿元。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灵活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政策工具,两次全面降准,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增长9%和10.3%。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150亿元,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6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是粮食能源等重要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有力有效。针对玉米、煤炭、铁矿石、铜铝锌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及时采取供需双向调节、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预期引导等措施,打出保供稳价的政策组合拳,有力促进了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合理安排进口和政策性粮食库存销售,有效保障粮食市场稳定供应。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和新棉收购引导,适时增加中央储备棉投放,促进棉花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推动煤炭增产增供和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支持发电供热企业纾困解难,提升煤电支撑保障能力,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市场交易价格上下浮动幅度,加强煤炭、液化天然气(LNG)等能源物资产运需衔接和运输保障,确保民生和公共用能需求,推进全社会节约用电。发挥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做好化肥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制定实施原材料价格上涨应对方案以及分品种保供稳价工作方案。发挥国家储备市场调节作用,分批投放原油成品油和铜铝锌等国家储备。

四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扎实推进。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把握风险处置的力度和节奏,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妥善处置高负债房地产企业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取得重要成效。对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集团和一些地方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及时“精准拆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扎实推进。

(三)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韧性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2位,全产业链优势与国内外需求有效衔接。

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首批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大湾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带动效应持续显现,成渝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生物育种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顺利完成。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推广“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大创新成果丰硕,“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羲和号”探日卫星成功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天舟货运飞船完成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深海一号”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白鹤滩水电站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投入使用。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推进保链稳链强链,推进实施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生物医药、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进铁矿石、铜等产供储加销体系建设,支持国内铁矿资源项目开发建设,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生产稳定、效益改善带动投资持续恢复。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带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3.5%。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顺利开展。中国品牌日活动成功举办。

四是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稳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8.2%、17.1%。国产商用飞机持续创新发展,北斗产业化应用不断深化,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完善数字经济监管制度,统筹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深入实施,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释放。

(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国内大循环加快畅通。着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充分激发国内需求潜力,消费和投资稳定恢复,供需循环进一步畅通。

一是消费在持续恢复中稳步升级。完善消费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挖掘消费潜力,全面促进消费,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基本消费品产销稳定增长,升级类商品消费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等销量快速增长,餐饮、旅游、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消费逐步恢复。新型消费加快培育,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持续推进。农村电商、物流覆盖面扩大,全国建制村“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08万亿元,增长12.5%;网上零售额达到13.09万亿元,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0.8万亿元,增长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5%。

二是投资补短板力度持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注重聚焦大事、急事、难事,“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有序实施,“两新一重”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卫生、防灾减灾、重大科技和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50项重大水利工程累计开工62项,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达5.6万个。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有效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9%,其中民间投资增长7.0%,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7%。

首页123下一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