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李俊峰:六方面谈电力供需形式 正确认识能源转型的绿色溢价

时间:2021-11-18 16:02:02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10月14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今冬明春电力供应保障工作会议,总结了今年前三季度电力保供的基本情况,部署了第四季度电力保供的工作安排,特别是提出了电力保供6项举措,让社会方方面面对今冬明春的电力供应有了信心。面对电力保供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想从6个方面谈谈思考。

文_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高级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俊峰

一是不要因为部分地区的有序用电,怀疑我国电力供需仍然比较宽松的大形势。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近2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20年年底,全国各类发电电源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2亿千瓦,其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全社会年发电量超过7.7万亿千瓦时,全社会年用电量超过7.5万亿千瓦时。2021年前三季度,在疫情尚未达到完全控制、经济社会活动尚未全面恢复的条件下,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加7600亿千瓦时,增幅12.9%,创下了历史新高。估计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可能超过8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到5700千瓦时,超过英国、丹麦、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发达国家人均用电水平,是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人均用电量的4.8倍。

从2012年开始,我国电力供应就出现了相对宽松的局面,主要标志是火力发电利用小时数不断下降,已经从高峰时期的年均5500小时,下降到2020年的4300小时,下降幅度高达30%。若按照火力发电年均5500小时计算,仅火力发电就可以多发电量1.5万亿千万时。按过去每5年规划期新增发电量需求计算,即使整个“十四五”期间不安排新增装机,我国的供电也不会出现大的缺口。

二是不能因为电力供需形势宽松忽视电力供应不平衡的问题。除了个别地区是为了满足能耗“双控”目标实施拉闸限电的措施之外,我国出现过严重电力供应短缺的地区大都是电网和电源建设比较薄弱的地区。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国电力供应普遍服务的短板还有很多。全社会不仅要十分关注北京、上海等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的供电安全,不断提高这些地区的保供水平和等级,还要兼顾经济落后地区,比如边远和农村地区的供电安全问题。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物理系统建设上强化电力普遍服务的意识,提高全国各地、各行业的电力供应安全保障水平,努力做到电力普遍服务。

三是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和问题,放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步伐。2021年,我国电力需求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1~9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6.07万亿千瓦时。其中,全口径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1.6%和24.5%。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1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了能源革命的目标,新增能源特别是新增电力主要以非化石能源来满足,这一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就是发展转型。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严控煤炭、煤电发展,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新增发电能力。1~9月,虽然电力需求显著增加,但是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投运速度远远低于2020年的水平。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四是不能因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忽视煤电的压舱石作用。努力减少煤炭消费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措施,但是也不能否定火力发电,特别是燃煤发电在稳定电力系统、保障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当下煤电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仍然超过60%,即使将来实现碳中和,火力发电依然十分重要。

当然,火力发电建设可以采取从多增容少增量,到只增容不增量,再到增容减量和不增容也减量不断过渡,力争在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座火力发电厂,以备不时之需。

五是不要忽视电网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未来,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安全主要是电力供应安全。我国西部和北部广袤的荒漠戈壁拥有丰富的发电资源,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我国不仅需要“电从身边来”,也需要“电从远方来”。因此电网建设既要做好满足“电从身边来”的分布式、分散化发供电的智能化建设,也要有网间互济、乃至长距离输送电力的强大能力,充分发挥电网的枢纽型、平台型和共享型等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化西部、北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各地的均衡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贡献。

六是不要只重视技术创新和改变,而忽视机制创新与改革。1~9月,电力生产同比增长13.8%的条件下,仍出现了部分地区的拉闸限电。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发展转型不到位,利用能耗“双控”、“双碳”目标倒逼发展转型的目的没有实现,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长期煤电价格倒挂,既要推动能源转型,又不承担能源转型代价的长期、持续降电价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体制机制的改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未来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了解决风电、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除了想尽各种办法储能,能否按照电力生产的变化规律来组织生产?总之,要实现机制创新,承认转型的绿色溢价十分必要。不容忽视的是,让每一个消费者都享受能源转型的红利,也承担能源转型的成本,才是合理的转型思路。


原标题:【特别策划】观点-正确认识能源转型的绿色溢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