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经济 >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时间:2022-03-29 10:01:37 来源:硕电汇

如今的电力市场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它在国家能源革命的背景下诞生,在改革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现正朝着更加公平、科学、高效的方向快速演变与发展。

(来源:微信公众号“硕电汇” 作者:小硕团队)

四川电力市场电量交易品种多样、交易规则复杂,在全国各省级电力市场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近3年的市场数据,围绕交易品种、规模、结构、用户和价格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与市场主体共同见证四川电力市场的发展与进步。

交易品种

2021年四川电力市场交易种类有常规直购、计划外、水电消纳示范、铝电交易、留存电量和居民替代,其中计划外又包括战略长协、富余电量、低谷弃水、电能替代和自备替代。值得注意的是,据《四川省2022年省内电力市场交易总体方案》,2022年取消了“铝电合作”、“居民替代”以及计划外的“低谷弃水”等品种。因此,2022年交易品种和对应规模在往年基础上发生较大变化。

交易规模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2019-2021年四川电力市场化电量规模及增长率(亿千瓦时)

2019—2021年四川电力市场交易电量总规模呈现稳定增长,一来源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存量用户用电量的自然增长,二来源于不断进入的增量用户带来的新的市场化电量需求。2019年四川电力市场电量总规模为873亿千瓦时,2021年增加至1343亿千瓦时,近三年市场总规模平均增长率维持在20%以上,2021年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6.56%。相信随着相关部门对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的有序推动,2022年此规模还将大幅增长。

市场化分类增长情况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2019—2021年四川电力市场电源结构分类增长情况(亿千瓦时)

目前,四川电力市场中可交易的电源种类有水电、风光(新能源),火电。从三类电源的交易量看,近3年均呈现上涨趋势,2021年,水电交易总规模为1074.77亿千瓦时、火电为221.16亿千瓦时、风光为47.01亿千瓦时。从近两年交易规模增长率看,水电增长率保持平稳,增长率保持在24%左右;火电、风光增长率较高,2021年,火电增长率超过32%,风光增长率更是接近50%。随着火电全部入市的政策一锤定音、以及绿电试点交易机制的施行,不难推测,2022年此二类电源交易规模还将继续大跨步增长。

市场化电量结构趋势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2019—2021年四川电力市场各品种交易电量(亿千瓦时)

三类电源交易电量占总交易规模之比近3年整体保持稳定,风光小幅增加。四川作为水电大省,水电交易占据总交易规模的大头,近3年水电成交量占了总市场化电量的80%左右;火电交易规模占比虽有增有降,但变动幅度不大,近3年占比维持在16%~17%左右,2022年火电全部进入市场化交易,这一比例应该会出现跳涨;风光电量基数较小,占总市场成交量的2.5%~3.5%,单从占比来看,是唯一呈现稳定增长的电源,同样如系列二中所提到的:随着“十四五”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指导规划,加之新能源电量入市与水电竞争交易,相信新能源上网电量会快速增加。

市场化品种交易规模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2019-2021年四川省各交易品种规模(亿千瓦时)

从各品种交易量看,常规直购品种交易量最大,总交易电量缓慢增长,近3年交易量均占了省内电力市场交易总量的半壁江山,2021年交易量为676.46亿千瓦时,2021年增长率为31.46%;计划外是交易量仅次于常规直购的第二大交易品种, 2021年交易量为364.45亿千瓦时,增长率为18.44%,不过从增长率看近3年在降低;水电示范消纳和留存电量属于地方扶持性交易品种,水电示范消纳是2020年新晋品种,2021年交易量为67.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41%,留存电量近几年总量稳定在80亿千瓦时左右。

各交易品种规模占比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2019-2021年四川省各交易品种规模占比情况

备注:此处的交易规模占比具体指的是交易品种的交易量占市场总交易量的比例。

从各品种交易量占比看,常规直购作为电力市场最主要的交易品种,交易量占市场总交易量一直稳定在50%左右;计划外品种交易量占比近3年在小幅缩小,从2019年35.10%下降至2021年27.13%;水电示范消纳是2020年新晋品种,近两年占市场总交易4%—5%左右;留存电量由于总量控制不变,随着市场交易总规模的不断增加,占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居民替代占比也较为稳定,近3年都保持在2.5%—3%之间。

交易品种用户

四川电力市场中,直接从电力市场购电的工商业电力用户统称为市场化工商业用户,市场化工商业用户又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市场购电的用户成为批发用户,另一类通过售电公司代理购电成为零售用户。

各品种用户数量

从批发用户参与数量来看,这些大用户参与的交易主要集中在留存电量、计划外交易和常规直购。2020年所有铝电用户(6家)作为批发用户参与市场交易,但在2021年铝电交易不再有批发用户参加,说明铝电用户全部选择了由售电公司代理;参与留存电量的批发用户数量2021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大幅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2021年开始此类用户才能由售电公司代理的缘故。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2020-2021年四川省电力市场各交易品种批发用户参与数(家)

注:由于两年统计口径存在差异,计划外交易数据可能存在瑕疵

2021年,参与四川电力市场的零售用户共15116户结算电量1227.21亿千瓦时。从零售用户参与数量来看,零售用户参与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常规直购、计划外交易和水电消纳示范。2021年常规直购和计划外交易的零售用户参与数在2020年的基础上出现了大踏步增长,常规直购零售用户数量为12504家,环比增长率为122.62%,计划外交易零售用户数量为11648家,环比增长率为53.32%;除了自然增长因素外,发改委1439号文件的发布,不少工商业用户在2021年4季度涌入了电力市场。除此之外,水电示范消纳和留存电量零售用户数量也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市场内6家铝电用户全部选择了由售电公司代理成为了零售用户。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2020-2021年四川省电力市场各交易品种零售用户参与数(家)

注:由于两年统计口径存在差异,计划外交易数据可能存在瑕疵

各交易品种户均规模

从市场化用户户均用电规模来看,2018—2021年户均用电规模逐年下降,2018年户均用电规模为0.25亿千瓦时,2021年下降至0.06亿千瓦时,仅为2018年的四分之一左右。小硕团队认为,电力市场开启后,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和入市门槛的不断降低,用电量大对电费敏感的电力用户率先进入了电力市场中,而用电量小、对电费不太敏感的的电力用户则陆续缓慢进入。在“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的相关文件发布后,还未进入电力市场的用户不得不在电网代理和直接从电力市场购电的两种方式中选择其一满足用电需求,相信2022年此规模还将继续下降。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交易品种价格

从各品种成交均价可以看出,常规直购品种交易价格最高,其次是留存电量,这两个交易品种的水电成交均价突破了0.2元/千瓦时,其余三个品种价格在0.2元/千瓦时以下。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2020-2021年四川省电力市场各交易品种均价(元/千瓦时)

从近两年各交易品种的成交均价可以看出,2021年各品种的价格在2020年的基础上均不约而同的出现了上涨,所有交易品种中,单价涨幅最大的是铝电合作,从0.114元/千瓦时涨到了0.171元/千瓦时,涨幅:0.057元/千瓦时;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原因由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各市场主体对价格的预期,以及2020年铝电企业全部作为批发用户直接与电厂购电而2021年则均由售电公司代理,两种购电方式之间存在批零价差,再叠加2021最后两月铝电优惠政策取消,用电需配火电,且当时价格较高(699元/兆瓦时)共同作用。除此之外,水电消纳示范也是一个单价涨幅较大的交易品种,涨幅达到0.54元/千瓦时;常规直购、计划外交易和留存电量则仅仅是在2020年的基础上微幅上涨,涨幅在0.015元/千瓦时以内。

偏差考核费用

2019年~2021年四川电力市场发用两侧偏差考核费用波动较大,2019年市场偏差考核费用超1亿元,2020年陡降至4496.22万元,2021年又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出现如此不规律的变化,主要是受到相关政策变动、抄表周期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四川电力市场渐露 “ 峥嵘 ”——市场概览篇

2019-2021年四川省电力市场发用两侧偏差考核费用(万元) 2019年发、用电两侧偏差考核费用分别为3568.95万元、8240.05万元,偏差总计11809万元,大幅高于2020、2021年。 原因有三,首先,2019年超发、超用电量全部纳入偏差考核,而后续年份,结算政策发生变化,发、用两侧超发、超用电量直接结算,不再进行偏差考核,带来整个市场的偏差考核费用大幅下降;

其次,2019年直接参与市场的批发用户数量较多,达到42家,批发用户相较于售电公司更易面临偏差考核,2019年用电侧的偏差考核费用有一定比例来自于批发用户,而2020、2021年批发用户数量在2019年的基础上出现了大幅减少;

再者,偏差费用的减少也与主体控制偏差的技术更加纯熟有关。而2021年整体偏差考核费用同比小幅增加,主因是由于相关政策变化,欠发、欠用电量考核价格上涨所致,整体来看,市场主体的偏差控制能力在不断增强。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