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装机量超过光伏,风电产业将是能源领域发展的主航道?
天然气被誉为过去和现在的化石燃料经济与未来的可再生能源经济之间的桥梁燃料。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稳定且大幅下降,一些人开始担心在供应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天然气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非营利组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最新报告显示,在短短16年内,太阳能和风能以及储能的价格可能会比美国大多数燃气发电厂便宜。
其中一份报告说:“我们发现天然气桥可能已经过去了,而且对已宣布的天然气项目的持续投资有可能在2030年代中期(新的天然气厂建成时)产生数百亿美元的搁浅成本。随着清洁能源成本的持续下降,管道将迅速变得不经济。”
这肯定会令人印象深刻。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确实一直在稳步下降,但这些下降的成本通常不包括存储。预测是否过于乐观还有待观察,但可再生能源似乎正越来越多地使用天然气作为发电厂的燃料:这可能是化石燃料与可再生能源作斗争的最大领域。
天然气的第二个问题是甲烷排放。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比臭名昭著的二氧化碳要强大得多的温室气体,并且一直受到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石油和天然气投资者最近对化石燃料的争夺感到极大的担忧,赢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投资者现在需要保证该行业足够强大,可以承受来自可再生能源和法规的双重攻击。
提供这些保证的一种方法是降低成本以适应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天然气行业,至少在美国,已经证明可以做到,尽管不情愿。由于供过于求,该国今年几次天然气基准现货价格跌至零以下。可再生能源如果不尝试就落入负面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撇开这种价格波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天然气行业都在积极寻找使他们的产品更具竞争力的方法。毕竟,随着全球天然气需求的增加以及公司和政府急于应对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行业内的竞争也在加剧。
因此,正如伦敦金斯学院政策研究所所长尼克·巴特勒(Nick Butler)在最近的《金融时报》专栏中所写的那样,一种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法是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种方法是变得可再生。在欧洲,从废物和粪便中收集的甲烷(一种可再生的天然气)是一种流行的能源,但在美国,它尚未成为化石燃料气体的可行替代品。然而,由于税收激励措施和技术改进,公司正越来越多地涉足可再生能源行业。这将对解决甲烷排放问题大有帮助,并且肯定会提高天然气的声誉。至于根据全球天然气需求持续强劲增长的预测,可再生能源何时将被接管,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     
                                    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正在流失2022-03-08
-     
                                    美国石油和天然气钻机连续第六周下跌2022-03-08
-     
                                    我们使用石油和天然气的五种方式2022-03-08
-     
                                    石油和天然气钻机数量八周来首次上升2022-03-08
-     
                                    伊朗进行巨大的天然气发现-德黑兰可以为16年供电2022-03-07
-     
                                    到2035年,美国将供应全球天然气的一半以上2022-03-07
-     
                                    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将超过预期2022-03-07
-     
                                    严峻的严峻打击笼罩天然气2022-03-07
-     
                                    沙特袭击后,天然气价格即将上涨2022-03-07
-     
                                    价值47万亿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气死亡判决2022-03-06
-     
                                    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最高的10个职位2022-03-06
-     
                                    天然气贫民窟正在粉碎美国司钻2022-03-06
-     
                                    可再生天然气实际上可以与柴油竞争吗?2022-03-05
-     
                                    华尔街加速石油和天然气破产的冲击2022-03-05
-     
                                    澳大利亚仍然对液化天然气行业保持红利2022-03-05

 
                                         
                                         
                                         
                                         
                                         
                                         2022-03-08
2022-03-08 
  
  
                                         
                                         
                                         
                                         
 
 新能源
新能源


